黄公糕又叫豆糕、冻米糕,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01
追溯历史
相传元末时期,著名画家黄公望晚年隐居于紫阆大岭山脚下,《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等名作就是在此地创作。因为常常要去相距几十里外的富春江两岸实地写生,所以便将当地居民所做的一种干粮带在身上。后来在自己的钻研之下,更是改良了制作方法,以当地高山糯米配古法红糖,佐以山核桃与桂花,制作除了便于携带又营养丰富的行军粮,当时人们成为豆糕。
后来村民们发现这种改良后的豆糕可以存放数月不坏,味道也比从前的干粮更好,便效仿其做法,此后这种糕点在当地逐渐流传开来,并且备受青睐,人们以黄公望的名字命名,将这种糕点称为黄公糕。随着时间的流逝,制作方法一脉相承至今,紫阆黄公糕之名也流传至今。
02
传承发展
北宋天圣三年(1025),徐承诏从萧山楼塔下溪徐迁居富阳县紫阆,初名栖鹤里。因风光秀丽,向有“紫府洞天,阆苑仙境”之称,遂更名紫阆村。明代,吴中四才子游历紫阆,食用豆糕后大为赞赏,从此紫阆黄公糕更加广为人知。清末时期紫阆“秋记”开店到上海,其制作的黄公糕也开始远销江苏、上海和浙江其他地区,此外伴随商贸交流等活动。黄公糕也逐渐传播至海外。
近年来紫阆黄公糕在继承传统风格口味的基础上,也一直在不断地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制作工艺,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原料从单一的糯米发展出玉米、芝麻、小米等,口味也从单一的甜味发展出椒盐味、葱香味、木糖味、香榧味、山核桃味等,形状从单一的长方形到圆形、弧形、核桃形等。
03
制作工艺
紫阆黄公糕的用料十分讲究,包括糯米、芝麻、花生、麦芽糖、红糖、猪油等,糯米是海拔500米的冷水田糯米,其蛋白质含量较平原糯米低1.2%,造就了其独特的口感;桂花选择会稽山野桂花较普通桂花多含0.15%芳香油;红糖口味的最好选用古法红糖,保留的矿物质是工业砂糖的3倍。
紫阆黄公糕采用纯手工制作,技艺方法独特,已历经二十余代传承。要经过浸米、蒸饭、晒饭、炒米花、熬拌料、搅拌、成型、切块等工序方能制作完成。或许因为是书画家所创,制作工艺中暗合丹青之道:浸米如调墨需把握火候,蒸米似泼墨讲究一气呵成,捶打好比皴擦需要刚柔并济。老艺人常说:“做糕如作画,心气平和方能成就。”这种艺术与美食的跨界对话,在蒸汽氤氲的作坊里传承不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