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锅香味就飘满展厅,大家挤着尝鲜,展会没结束就和8家经销商签了意向合作!”近日,安顺市西秀区烤小肠产业协会会长、贵州九稻溪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张胜跃翻着手机里的照片,向记者重现广州博览会上安顺小吃“九溪烤小肠”的火爆场景——展位前挤满围观群众,热气腾腾的烤小肠刚出炉,就被抢着品尝,独特风味让不少客商当场表达合作意愿。
这让人心动的烤小肠,究竟藏着怎样的“味觉密码”?带着疑问走进位于安顺市大西桥镇的九稻溪食品的生产车间,老远就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车间里,工人正按照独特的“532”工艺(5次以上清洗、3次腌制、2次慢火烤制)处理猪小肠。
“和市面上的不一样,我们的烤小肠要清洗要反复七八次直到水变清,腌制2-3小时入味,烤至八成熟后送进零下38℃冻库急冻定型,每一步都不含糊。”张胜跃拿起一根成品解释,原料更是讲究——只选300斤以上大猪的小肠头(十二指肠),挑出50厘米内最肥厚的部分,“这样烤出来才会一口爆汁,还带嚼劲。”
这份独特的香味,藏着安顺人刻在记忆里的年节味道。“小时候盼过年,就盼着家里杀年猪,能吃上一口烤小肠。”九稻溪食品生产负责人马亮勇回忆,2018年他开了家以烤小肠为主打的烧烤店,客人吃了都成回头客,还有同行来求货。
起初他怕“抢生意”不愿卖,后来在朋友劝说下打开思路,先给10多家烧烤店供货,有些冷清的店铺因为售卖烤小肠生意变得火爆起来。口口相传间,进货的商户越来越多,最多时供应着800多家店,2021年他干脆建起烤小肠加工厂,让街头美味走向规模化生产。
“就算在销售淡季,这里每天也能产出5吨烤小肠。每个月要向十个省的大型屠宰场采购原料才供得上生产。”马亮勇介绍,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调整口味,现已开发原味、奥尔良、葱香、蒜香、卤味5个口味的烤小肠,满足各地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如今,安顺的烤小肠,早已不只是“本地味”。“就算淡季,每天也能产5吨,每月要向十个省的屠宰场采购原料才够。”马亮勇说,他们还根据不同地区口味,开发出原味、奥尔良、葱香等5种口味,适配各地食客喜好。
9月17日,重庆客商吴先生特意驱车来考察,当天就达成合作意向;远在柬埔寨的贵州商户,也会不定期订货。“现在产能根本不够卖!”马亮勇指着新厂房的规划图,眼里满是期待——5000平方米的新厂正在安装自动化生产线,本月投用后,日产能将从5吨翻倍到10吨。
“产能跟上了,才能接住更多订单。”马亮勇的话语里满是自豪,我们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做准备。
产业红火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护航”。“随着安顺烤小肠市场火热,仿冒厂家增多,市场鱼龙混杂,‘内卷’得厉害。”张胜跃说,当地政府敏锐地察觉到产业发展困境,牵头整合上下游企业,于今年5月成立西秀区烤小肠产业协会,从构建质量体系、规范生产流程到开展技术培训,一步步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协会已整合安顺市51家会员单位(其中生产企业18家)。此外,协会还在谋划建设屯堡特色食品产业园,延伸仓储物流产业链,帮“小作坊”抱团成“大集群”。
如今,安顺的烤小肠已走进北京、上海、香港等多地市场,与“黔家婆”“海百汇”等知名商家达成合作,今年产值预计达6亿元。从年节饭桌上的稀罕物,到香飘全国的特色产业,这根小小的烤小肠,正书写着安顺特色美食的突围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牟绍莉
通讯员 邵玄琳
编辑 冯倩
二审 王淑宜
三审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