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甜点,承载着从宫廷流落到民间的雅致与智慧。豌豆黄与艾窝窝,这两样看似朴素的小吃,却曾深居宫闱,最终成为寻常百姓也能享受的甜糯滋味。
豌豆黄有粗细两种。宫廷的“细豌豆黄”做法极为讲究,需将豌豆泡透、煮烂、过筛、去皮,再加入白糖、红枣汁小火慢炒,最后凝固成型。成品色泽浅黄,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清凉甜爽,是慈禧太后钟爱的消夏甜品。而民间的“粗豌豆黄”则保留了豌豆的颗粒感,口感更为质朴,通常加有小枣,更具农家风味。无论是在护国寺小吃店还是街头摊贩,都能见到它的身影,那清甜的豆香,是北京春天里一抹温柔的信号。
艾窝窝,则是一种历史更为悠久的清真风味小吃。据传在明代已传入宫廷,名为“御爱窝窝”,后流传至民间。它是用蒸熟的糯米粒捣成糕状,包裹着芝麻、白糖、果料混合而成的馅心,最后揉成圆球,再于外表滚上一层熟米粉。成品雪白如霜,质地粘软柔韧。咬开软糯的外皮,内里是香甜的馅料,夹杂着核桃仁、瓜仁的碎粒,口感丰富。那糯米的Q弹与馅料的甜香在口中交织,既不会过分甜腻,又满足了人们对甜食的渴望。
从紫禁城的御膳房到胡同口的点心铺,豌豆黄与艾窝窝完成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华丽转身。它们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每一个平凡的午后,带给人们一丝源自历史的甘甜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