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煎蛋,手里攥着俩鸡蛋突然犯了闲。厨房台面擦得锃亮,我就把鸡蛋搁上面转了转——你猜怎么着?一个转得又快又直,跟个小陀螺似的转了半天才晃悠着停下;另一个刚转没两圈就歪歪扭扭倒了,像个醉汉站不稳脚跟。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鸡蛋大小的事儿,特意换了个差不多大的再试,结果还是一样。正琢磨着呢,我妈从客厅走过来,瞥了一眼就说:“转得稳的是熟的,那个晃的是生的呗,这有啥新鲜的。”我当时还不服气,反驳说“凭啥啊,蛋壳不都一样吗?”
后来我还真较真了,把那个转得稳的鸡蛋煮了煮,凉透了再转——嘿,果然转得更利索了,甚至转着转着还自己立起来了,吓得我赶紧伸手去扶,生怕它滚到地上摔碎。你说这事儿怪不怪?明明都是鸡蛋,就因为生熟不一样,转起来差别这么大。
我特意去翻了翻资料才搞明白,原来根儿上是蛋黄和蛋清在捣鬼。生鸡蛋里面啊,蛋黄蛋清都是稀溜溜的液体,你转蛋壳的时候,壳是动了,但里面的液体跟不上劲儿,就跟你跑步时衣服跑快了,身体还在后面拖后腿似的,这不就转不稳了嘛。
哦对了,这里我得纠正一下,刚开始我以为是蛋壳摩擦力的问题,后来才知道不是。关键是熟鸡蛋煮熟之后,蛋黄蛋清都凝固了,跟蛋壳成了一个整体。转的时候整个鸡蛋一起使劲儿,能量就不会被浪费,转得自然就稳当。而且转起来的时候,桌面给蛋壳的摩擦力还能帮它改变方向,慢慢从躺着转变成立着转,这生鸡蛋可做不到。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总用这个法子挑熟鸡蛋。那时候家里煮鸡蛋,我总抢着要转,转得最快的那个就归我,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那时候哪懂什么液态固态、惯性原理啊,就觉得这鸡蛋跟有魔法似的,转得稳的就好吃。
我昨天还跟我朋友试了好几个鸡蛋,有刚从冰箱拿出来的生鸡蛋,有煮了三分钟的溏心蛋,还有煮得透透的茶叶蛋。溏心蛋最有意思,转起来比生鸡蛋稳点,但又比全熟的差远了,转两下就开始晃,跟个没睡醒的人似的。
说实话,这种藏在日常生活里的小秘密最有意思了。平时天天吃鸡蛋,谁能想到转一转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以前总觉得科学都在实验室里,要么就是课本上那些复杂的公式,没想到厨房里随手一个小动作,就藏着科学道理。
我妈后来还说,她年轻时候在食堂上班,每天早上要煮一大锅鸡蛋,分拣生熟全靠转,比敲开看省事多了。你别说,这老法子还真管用,比什么高科技都直观。昨天我煮面的时候,又特意转了俩鸡蛋,看着那个熟鸡蛋稳稳地转着,还真有点莫名的成就感。
你们平时有没有发现过这种生活里的小奇迹啊?比如鸡蛋转得稳不稳这种,或者其他看着普通但藏着小秘密的事儿。我反正觉得挺神奇的,以前没在意,现在留心观察,发现到处都是有意思的细节。你们要是试过这个法子,或者有别的分辨生熟鸡蛋的招儿,评论区跟我说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