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面,也叫“索面”或“土面”,是缙云三大美食之一,与缙云烧饼、红烧溪鱼齐名缙云爽面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01
起源传说
虽说有一种传说爽面起源于黄帝南巡在鼎湖九炼金丹时。但更多人认为缙云爽面起源于五代时期,姓王村潜氏家族从北方迁至缙云后,以小麦磨粉制作面条作为贡品献给当朝太师贾似道,因面条口感独特被赞为“索面”(因面条细长如索)。
据《缙云县志》记载,“拜年上门,先喝茶,吃糖果,随后吃索面卵。旧俗碗底垫肉不得吃,意谓‘有剩余’,近年此俗无存。”由此可见缙云土面在民间节庆和待客时有着重要地位,是当地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在缙云的民俗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特殊印记。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曾描述缙云爽面:“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箸惜。”
02
地域特色
历经千年的时间积淀,缙云爽面早已不仅是美食,更是当地文化的象征。在春节、祝寿、婚嫁等场合,爽面常与鸡蛋搭配,寓意团圆、长寿、美满。例如,每年的正月初一,人们会在煮好的土爽面上放两只剥了壳的、圆滚滚的鸡蛋,象征着团团圆圆、好运连连;婚嫁时夫妻同吃爽面,寓意百年好合,祝愿二人互相服气、白头偕老;老人祝寿宴请宾客时,每桌都会端上一大碗“长寿面”,面上要盖着切得长长的“三丝”(鸡蛋丝、肉丝、胡萝卜丝),祝愿老人添福增寿。
曾经爽面是很珍贵的食物,并不是时常都能吃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爽面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美食,关于其烹饪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煮可炒可烧汤。煮后的土爽面根根分明,汤头更是鲜美,炒土爽面则香气四溢,口感丰富。
03
制作工艺
缙云爽面以面粉为原料,经过选料、碾粉、和面、做饼、割条、搓条、盘条、上箸、拉条、出面、分箸、晒面、收面、储存等十几道工序和5次发酵制作而成。在面粉中加入盐和山泉水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光滑柔韧。面团静置发酵,让面筋充分舒展,增强弹性。然后是搓条,将醒好的面团压成饼状,用刀切成条状,再将切好的条状面团搓成均匀的圆形面条。
再将搓好的面条放入盆中,进行密封处理,以便再次发酵,这一过程能够使面条更劲道,口感更细腻。随后上条,把两根竹子固定,把面条缠绕在特制竹筷上。上条后进行拉条,放入面柜再次发酵,再一圈圈盘绕在两根竹筷上,慢慢拉抻成细丝。把其中一根竹筷的一端插入面杆,另一根竹子往下压到最长,把粘住的面条分开。最后让面条在阳光下自然风干定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