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川菜复合味型 二十四味型》系列团体标准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豪吉川味科学大会上发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该标准由四川省调味品协会发起,也是中国首个系统界定川菜味型的团体标准。
四川旅游学院教授邓晓青表示,川菜要想规模化发展,需要一套标准,“川菜面临传承问题,现在川菜厨师平均年龄43岁,‘90后’约占 10%”。
四川旅游学院教授邓晓青分享川菜产业的挑战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川菜元老级烹饪专家彭子渝表示,传统川菜烹饪中,调味料的投放高度依赖厨师的经验与手感。“盐少许”“醋适量”,这些充满东方哲学智慧的词汇,成了年轻厨师难以逾越的高山。他表示,基于个人经验的模糊传承,导致菜品质量极不稳定,同一师傅教出的徒弟,做出的味道也可能大相径庭。
他提到,厨师传承之难在于口传心授的局限与断层风险,传统的“师徒制”传承模式,严重依赖师傅的“口传心授”和徒弟的“耳濡目染”。这种模式效率低下,且受制于师傅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徒弟的悟性,“在餐饮工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这种缓慢且不确定的传承方式,使得川菜味型的广泛传播和高质量人才的大规模培养面临巨大挑战,许多经典味型正面临变味的风险”。
“无论门店开在哪里,厨师如何更替,只要遵循标准的核心参数,就能还原出80分以上的标准风味。”彭子渝说,这极大地保障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为川菜的规模化、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