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早上煮鸡蛋,咬开一口蛋黄发灰,噎得我直喝水。旁边室友随口说“煮8分钟刚好”,我偏不服气——凭啥就8分钟?为了较这个真,我连着三天煮了快三十个鸡蛋,从2分钟到15分钟,每种时长都试了两遍,现在闻着鸡蛋味都有点上头,但结论还真得跟你们好好唠唠。
先说最坑的2分钟吧,水开后扔进去煮够时间,捞出来过凉水剥壳,刚碰一下蛋清就破了。橘红色的蛋黄流得满手都是,黏糊糊的还带着生腥味,我尝了一小口就吐了,这哪是吃鸡蛋,跟喝生鸡蛋液似的,安全感全无。后来才想起,之前看科普说没煮熟的鸡蛋可能有细菌,难怪吃着发慌。
4分钟的时候好点了,蛋清凝固得挺结实,摸起来QQ弹弹的。但蛋黄芯儿还是半流质的,呈那种明黄色的胶状,用筷子一戳就往下淌。喜欢吃溏心蛋的朋友可能觉得这是极品,可我总觉得没熟透,嚼的时候蛋黄粘在牙上,还得用舌头费劲舔下来,而且凉了之后会有股蛋腥味,不太舒服。
我本来以为6分钟该差不多了,结果剥开来一看,蛋黄边缘刚凝固,中间还是软趴趴的凝脂状。咬下去蛋清有嚼劲,蛋黄却有点发面,口感很割裂。最烦人的是剥壳,这时候的蛋清特别粘壳,稍微一用力就把蛋白粘掉一块,好好的鸡蛋剥得坑坑洼洼,看着就没食欲。对了,煮到6分钟的时候,蛋黄外围已经开始有点发干了,没有那种新鲜的嫩感。
直到煮到8分钟,奇迹出现了!水开后转中小火煮够时间,捞到凉水里泡半分钟,蛋壳一撕就下来,完整得像刚从鸡窝里捡出来的。咬开第一口我就眼睛亮了——蛋清是那种紧实又不发硬的状态,嚼着有股淡淡的蛋香;蛋黄刚好全熟,颜色是均匀的金黄色,中心没有一点溏心,口感沙糯却不噎人,越嚼越香。我当时拿着鸡蛋跟室友炫耀,她翻了个白眼说“早告诉你了”,但我知道,自己试出来的才最可信。
再往后煮就越来越差了。10分钟的鸡蛋,蛋黄边缘已经发灰,吃起来有点硬,咽的时候得配着水。12分钟更夸张,蛋黄芯儿都开始发干,嚼着像在吃炒黄豆,一点蛋香都没了。最离谱的是15分钟,煮出来的鸡蛋剥壳后,蛋白表面都起了一层皱,像老太太的皮肤,蛋黄硬得能当弹珠,我家狗闻了都扭头走了。
说实话,煮到第5个鸡蛋的时候我就有点腻了,看着碗里堆着的鸡蛋发愁,心想这要是吃不完不得坏了。后来干脆分给邻居家小孩,他们倒吃得挺开心,就是不知道天天吃鸡蛋会不会跟我一样犯恶心。不过也多亏了这股较真劲儿,总算弄明白了到底多久煮蛋最香。
对了,还有个小细节忘说了——鸡蛋一定要冷水下锅,水要没过鸡蛋,不然煮出来容易一边熟一边生。煮好后立马过凉水,这步千万别省,不然残余的温度会让鸡蛋继续变老,之前有一次我忘了泡凉水,明明煮了8分钟,吃着却像10分钟的。
你们平时都煮多久啊?有没有人就喜欢吃那种流心的溏心蛋?我之前也跟风吃过几次,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还有人说煮鸡蛋要加醋容易剥壳,我这次没试,下次有空再较真一回。觉得我这波亲测有用的,给我点个赞呗,省得我白吃那么多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