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新冠病毒,不是德爾塔毒株,也不是拉姆達毒株!
《紐約每日新聞》當地9日報導,據美國疾控中心統計,德克薩斯州、佐治亞州、明尼蘇達州和堪薩斯州發現4例罕見類鼻疽確診病例,其中2名患者已死亡。最近一例是佐治亞州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染病7個月後不治身亡。
圖源網絡
類鼻疽是一種地方性疾病,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極易被誤診,死亡率極高,一般通過旅行感染。但是,美國這次曝光的4名患者均無出國記錄。美國CDC表示,他們有可能是通過接觸進口產品感染,例如進口食品、藥品、個人護理或清潔產品等。
一、類鼻疽又稱"泥土病",死亡率高
類鼻疽,俗稱"泥土病",由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感染引起。
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簡稱"類鼻疽菌",是一種土壤腐生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尤其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水稻田和爛泥等潮濕土壤,會感染猪、馬、羊等動物以及人類。
全球的類鼻疽病例主要集中在越南、馬來西亞、緬甸和澳大利亞北部,可通過皮膚傷口接觸土壤和水源感染,也可經由吸入微塵、飲用水源而感染,可能透過接觸患者的體液進行"人傳人"。
類鼻疽潜伏期通常為2-4周,但也可短至2天,或長達數月、數年,第9天為發病高峰期,可導致膿腫和血液中毒,患者出現局部感染、肺炎、腦膜炎、敗血症或慢性化膿性感染,伴有發燒、頭痛、局部腫脹或痛楚、潰瘍、咳嗽、胸痛、咳血和局部淋巴腫大等症狀。
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僅為咳嗽、發燒、乏力、肌肉酸痛等,囙此常被誤以為是感冒,從而錯過治療時機。一旦病菌侵襲肺部,造成肺部發炎性浸潤及嚴重敗血症,死亡率可高達90%。
二、發病率上升,被列為生化武器
類鼻疽主要在熱帶地區流行,我國海南、廣東、廣西、香港和臺灣等南部地區也是發病流行區。近年來,全球類鼻疽病例在逐漸新增,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它的影響也在逐漸擴大。
類鼻疽菌有傳染性强、致死率高、耐藥性强的特點,現時沒有疫苗,WHO已將其列為B類生物恐怖源,美國CDC將其列為Ⅰ類生物恐怖源,被認為是一種< strong>潜在的生化武器。
資料顯示,免疫力較差的人、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農民、軍人、礦工以及長期接觸大自然水源和泥土的戶外工作者,是類鼻疽的高危易感人群。
三、如何預防類鼻疽?
類鼻疽雖不常見,但其危害極大,國內外均有偶發病例。想要預防類鼻疽,需從以下幾點著手。
1、雨天避免接觸土壤
多項研究指出,類鼻疽病的流行與颱風、雨水密切相關。我國海南省1997-2007年的類鼻疽病例中,90.9%的患者發病時間集中在多雨秋季,而澳大利亞則有85%的類鼻疽病例發生在季風季節。
囙此,如果你處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雨天儘量避免外出,以防接觸受污染的土壤或泥水。如果要進行相關活動,應佩戴手套並穿上防水靴,並及時進行清洗或淋浴。另外,前往類鼻疽流行區的旅行者要注意飲食衛生,不要喝生水。
2、及時清潔傷口
如果在戶外活動時受傷,就算是輕微的割傷或擦傷,都應及時清潔傷口,並用防水繃帶遮蓋傷口,防止接觸到污染土壤或水源。本身皮膚有撕裂傷、擦傷或燒傷的人,外出時應使用鞋套或手套等防護工具,避免皮膚直接暴露在濕土中。
3、戴好口罩
如果需要在可能染菌的塵土條件下工作,要戴好防護口罩,减少吸入感染的風險。風災、水灾後,老年人、慢病患者或免疫力較差的人應减少外出,如需外出也要佩戴口罩。
現時,各國正積極研發類鼻疽疫苗,包括滅活疫苗、减活疫苗、亞組織疫苗、DNA疫苗等,但由於其免疫逃逸機制不清晰,相關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
當前,我國南方正處於雨水季節,雖然類鼻疽屬於地方性傳染病,但其致病性强,致死率高,我們必須提高警覺,做好預防。
參考資料:
[1]專家介紹對付類鼻疽(泥土病)的最佳方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5-08-24
[2]朱雄,何呂芬,匡慧慧,李歡,李沙,陳海,鄭霄,王立程,陳如壽. 2013-2017年海南省三亞地區氣象因素與類鼻疽發病的相關性分析[J].疾病監測,2020,35(2):156-161.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20.02.016
[3]吳彪,鄭婉婷,鐘成望,等.海南1例類鼻疽病表現為腦部病變合併繼發癲癇的臨床特徵[J].中國感染控制雜誌,2020,19(12):1129-1133. doi:10.12138/j.issn.167-9638.2020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