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的孫先生被確診為胃癌,在武漢一家醫院做手術。醫生問診時發現,孫先生一家特別愛吃醃制食物,每年都醃泡菜,30多年來每餐沒有泡菜就吃不下飯。
醫生聽後馬上建議孫先生帶老伴來醫院檢查,結果也確診為胃癌。孫先生的子女們也相繼到醫院查幽門螺桿菌,結果6人中有4人超標。
俗話說"吃一塊兒,也病到一塊兒",醫生表示,夫妻雙雙患癌、子女查出幽門螺桿菌,這與他們常年吃醃制食物的飲食習慣脫不了關係。
抽烟、酗酒、家族遺傳等胃癌的風險因素,很多人早就聽膩了,但你可能不知道,胃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風險因素,就藏在你甚至所有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裏——高鹽飲食。
在過去的40年間,中國所有年齡段人群平均鹽攝入量持續在每天10克以上,高於正常推薦量的兩倍多。醃薰制食品被認為是其中的關鍵,酸菜、泡菜、臘肉、火腿、鹹魚等等都是國人吃的經典高鹽食物。
食鹽的高滲透壓會對胃黏膜造成直接損害,出現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壞死和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改變,同時還能使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易受攻擊。
最關鍵的是高鹽食物含大量的硝酸鹽,它在胃內會被轉變為亞硝酸鹽,然後與食物中的胺結合成具有强致癌性的亞硝酸胺,會誘導胃黏膜的癌變,新增胃癌的發生率。
1、中式鹹魚
正如上文所述,世衛組織把"中式鹹魚"列為一級致癌物,就是同樣的道理。中式鹹魚的製作需要大量的鹽醃制,而這個過程中會生成有致癌性的亞硝基化合物,新增患鼻咽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等風險。
囙此,不建議長期大量食用,在吃了後應主動减少其他調味品的攝入,或者可以搭配一些富含維他命C的蔬菜或水果,减少身體受到的損害。
2、黴變食物
黴變食物中含有黃麴黴素,是一種劇毒物和强致癌物質,高溫無法消滅,最常見的危害是誘導肝癌的發生,一次性大量攝入可導致急性中毒,出現急性肝炎、肝衰竭,甚至死亡。
發黴的花生、久泡的木耳、變質的大米、發苦的瓜子等都含有大量的黃麴黴素,對於這種毒素,最好的防治方法是預防食物黴變,更不要吃黴變的食物。
3、幽門螺桿菌
吃進去的致癌物還有幽門螺桿菌(HP),它是唯一能在人類胃強酸的環境下頑強生存的細菌,它能分泌尿素酶,破壞保護胃黏膜的"黏膜屏障"。
HP屬於一類致癌物,可使胃癌的發生風險至少新增2倍,部分人感染HP會引發慢性胃炎,然後發展到慢性萎縮性胃炎,接著出現輕、中、重的腸皮化生等過程,再慢慢演變成胃癌。
按照我國HP共識意見,治療HP推薦2種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組成的四聯療法。在此基礎上,針對耐藥性上升,療效不理想的情况,還會搭配康復新液聯合用藥,它含有多元醇類、多肽及黏糖氨酸等,可通過提高胃黏膜血流量、改善胃黏膜微循環,而實現修復胃黏膜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更防止胃部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4、過燙食物
超過65°C的過燙飲品為2A類致癌物。我們的食管黏膜比較嬌嫩,正常耐受溫度為40℃~50℃,過燙的食物會燙傷食管黏膜,使上皮發生破損、潰爛、出血等,以至於引起炎症,最終可能誘發食道癌。
據統計,全球每年約50%的胃癌新發病例被中國包攬,每天有近1.2萬人被確診為胃癌,其中能活過5年的僅35.9%,不管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中國都高居第一。為什麼胃癌不肯放過中國人?
在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56%,將近8億人是胃癌的"後備軍"。這主要歸咎於中式共餐的飲食文化,唾液的接觸為幽門螺桿菌的傳染提供了最佳途徑。
然而,幽門螺桿菌在我國並不屬於強制篩查項目,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即便知道,也只有不到10%接受了正規的治療。高感染率以及低根治率,讓國人錯失了抵禦胃癌的一道重要防線。
此外,雖然說讓國人放弃"高鹽美食"一時間比較難,但同樣不打算放弃漬菜和泡菜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的胃癌早期篩查率卻很高,早期胃癌發現率已達到50%。
而中國由於缺乏早期診斷,大家都是等到出現明顯不适才去醫院,導致超過80%的胃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要知道,早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可達71%,而晚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只有4%。
囙此,早癌篩查非常關鍵,要重視胃鏡檢查,尤其是一些胃癌的高危人群,平時除了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外,還要多關注自身健康,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參考資料:
1.提醒|世衛組織公佈最新致癌物"黑名單",生活中這些食物要注意….廣州衛健委.2020-07-20
2.中國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專家共識意見(2019年,上海)[J].中國消化雜誌,2019-04-12.
3.左婷婷,鄭榮壽,曾紅梅等.中國胃癌流行病學現狀[J].中國腫瘤臨床,2017,44(1):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