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前段時間的一個事情:
一例腦出血病例,老人70多歲,剛做完CT出來,明確的腦出血。剛匆匆趕來的家屬帶著一顆"XXXX丸",幾百塊一顆的那種,問醫生能不能吃,醫生交代了這東西吃了作用不大,而且目前狀態下,患者有吞咽困難,吃了反而可能會引起嘔吐,容易誤吸而得吸入性肺炎。另外一個家屬偷偷地在一旁叮囑:別聽他的,他們醫生不懂這個。
什麼是腦中風?很多人並不清楚
腦出血叫腦中風,腦梗死也叫腦中風。
都叫腦中風,但是發病的本質卻截然相反,一個是破了,一個是堵了。
用藥方面也相反:
腦出血的需要止血,腦梗死的需要通血管。
止血的目的是讓血栓形成,堵住出血點而止血;通血管的目的是清理血栓而疏通血管。所以,止血治療可能會引起血栓加重,而通血管治療又有可能加重出血。
所以說,民間說中風時服用什麼丸之類的,這裡不討論其藥效。但需考慮的問題有二:一個是在沒有做CT的情况下,怎麼知道是出血還是梗死?不用診斷就服藥?二是如果這個東西能即時疏通血管的話,為什麼在梗死時才服用呢?平時預防服用不就不會堵了嗎?
無論城裡,還是農村,得腦梗死的病因都一樣
病因一:動脈粥樣硬化
分大小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硬化是腦梗死最常見的病因;小動脈硬化是腔隙性腦梗死最常見病因。
所以,凡是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均能新增腦梗死的發病率,常見因素如下:
高齡(動脈粥樣硬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重)、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
病因二:心源性腦栓塞
與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腦血栓不同,栓塞是身體某個地方產生栓子,栓子隨血流進入腦動脈,在腦血管分叉處或管腔狹窄部位形成閉塞或者嚴重狹窄,從而發生缺血。這個產生栓子的地方,最常見在於心臟。
常見誘因與以下心臟疾病有關: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風濕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心內膜炎等。
以上病因一、二是最常見的腦梗塞因素,除此以外的因素還有,但少見。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得了腦梗死疾病?
第一:生活水準明顯提高了
有調查: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在經濟發達地區高於經濟不發達地區。
農村隨著生活水準的明顯提高,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在新增;然而在老年人群裏,大部分人並不知道什麼是高脂血症。
第二:危險因素缺乏科學干預,例如
(一)高血壓
生活習慣上應限制食鹽攝入量、减少攝入脂肪量、減輕體重、適當體育運動、减少飲酒量。
對高血壓不重視,缺乏血壓監測、規律服藥。
普通高血壓應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對高血壓合併糖尿病或腎病者,血壓一般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老年人(年齡>65歲)收縮壓一般應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還可進一步降低。
(二)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應控制飲食,加强體育鍛煉。
在嚴格控制血糖、血壓的基礎上,還應注意血脂變化及降血脂治療。
(三)心房顫動
引起心房顫動的病因常見於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慢阻肺引起的心臟病等。心房顫動在老年人中是很常見的,特別是患有上述疾病者。
但農村的老年人缺乏對房顫的認識,也缺乏服用抗凝藥物預防卒中,如阿司匹林或華法林。
總之,對腦梗死危險因素的識別和干預,是腦梗死預防和治療的重要基礎,是降低其發病率的關鍵。而在農村、尤其老年人,這方面的認知極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