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心血来潮想做手作面包,照着食谱揉了半小时面团,看着它圆滚滚的像个小枕头,直接塞进预热好的烤箱——结果拿出来时差点哭:面包硬得能当镇纸,掰开里面全是蜂窝状的气孔,咬一口硌得牙酸。
楼下面包店的李师傅正好来取快递,看着我举着“砖头”叹气,笑着接过去掰了一块:“姑娘,你这是‘没醒够的面包’——揉得再好,发酵不到位,烤出来也是死面疙瘩。”他把我拉到店里,指着正在烤箱旁冒热气的面包机说:“烤面包的坑,十有八九出在‘发酵’和‘烤前处理’上,我教你两招,保证你烤出的面包比店里卖的还软。”
第一步:二次发酵是“唤醒面包的魔法”,别急着送进烤箱
我以前以为揉好面团直接烤就行,李师傅摇头:“揉面只是给面包搭骨架,发酵才是让它‘活’过来的关键。”
他拿出个不锈钢盆,里面是揉好的高筋面团:“你看这面团,现在还硬邦邦的,得先做‘基础发酵’——放进温暖的地方(比如烤箱里放碗热水),等它涨到两倍大,手指戳个洞不回缩,才算成了。”
基础发酵好后,要“排气分割”——把面团揉出空气,分成小剂子,滚圆松弛15分钟。这时候才是二次发酵的重点:“松弛后的面团要再涨一次,这次要让它的体积变大1.5倍,用手指轻轻按一下,能慢慢弹回来,才算发酵够了。”
李师傅教我判断发酵的小技巧:“别光看时间,要看状态——温度26度、湿度75%的时候,大概需要40分钟。你可以把面团放在烤箱里,旁边放碗温牛奶,制造温暖湿润的环境,比对着钟表等靠谱多了。”
我按照他的方法,把面团放在烤箱里发酵,过了半小时再看,原本小小的面团居然“发”成了圆滚滚的小气球,轻轻一按,凹陷慢慢鼓起来——像刚睡醒的娃娃,浑身都透着软乎气儿。
第二步:表皮酥脆不是“烤得久”,是烤前的“小准备”
以前我烤面包总想着“多烤会儿表皮才脆”,结果要么表皮焦了里面还没熟,要么皮厚得像饼干。李师傅指着正在准备的面包说:“表皮酥脆的秘密,藏在发酵和烤前处理里。”
他拿起发酵好的面团,用手掌轻轻压扁,放入烤模:“烤模要先刷一层薄油,或者垫烘焙纸,不然面包会粘在上面,撕的时候会把表皮扯破。”
然后是关键的“刷蛋液”:“别刷全蛋液,刷蛋黄液或者牛奶水——蛋黄液能让表皮更金黄,牛奶水能让表皮更薄脆。刷的时候要薄,别涂太厚,不然烤的时候会发苦。”
李师傅还偷偷告诉我一个小窍门:“如果想要表皮更脆,可以在烤前用喷壶在面包表面喷点水——这样烤的时候表皮会快速定型,锁住里面的蒸汽,出来就会酥脆。”
烤制:温度和时间是“最后一公里”
终于到了下烤箱的时候,李师傅盯着温度表说:“烤面包的温度要‘先低后高’——先180度烤15分钟,让面包定型,再转200度烤5分钟,让表皮酥脆。”
他指着烤箱里的面包:“你看,面包膨胀起来的时候,要把烤模转一下,让受热均匀,不然会一边焦一边生。”
叮的一声,面包出炉了!我赶紧戴上手套拿出来,放在晾网上冷却——表皮金黄酥脆,轻轻一掰,里面的组织像棉花一样柔软,拉着长长的丝。咬一口,麦香裹着蛋香在嘴里散开,比面包店卖的蜂蜜小面包还香!
最后想说:烤面包的快乐,藏在“慢”里
李师傅擦着手上的面粉说:“我做了二十年面包,最怕年轻人急——揉面要揉够时间,发酵要等够状态,烤的时候要盯着温度。面包不是机器做的商品,是你花心思和时间养出来的‘小宝贝’。”
现在我家厨房的窗台常摆着发酵的面团,早上起来看它慢慢涨大,像看着种子发芽。孩子放学回来,闻着烤箱里的香味跑过来:“妈妈,今天烤的是葡萄干面包吗?”咬一口,软乎的面包裹着甜甜的葡萄干,连嘴角都沾着面包屑。
自己烤的面包,没有添加剂,没有反式脂肪酸,咬一口全是手的温度和时间的味道——比买十个现成面包,都让人满足。
你有没有过烤面包失败的糗事?比如烤出“石头面包”,或者表皮硬得咬不动?赶紧试试李师傅教的这招,二次发酵够够的,烤前刷层牛奶水,说不定能烤出比店里还香的面包~做好了的记得来评论区晒图,我替你闻闻,是不是满屋子都是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