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月饼起源于唐宋,盛于明清,
它区别于汾阳以外的任何一种月饼。
汾阳月饼
个大、皮厚、馅薄,
与市面上包装精美、日渐小巧的月饼相比,烧饼般大小的汾阳月饼,似壮实的农家大嫂浑身散发着乡土气息。
制作方法独具特色,是当地民风纯朴、民俗务俭、民情厚道的集中体现。
汾阳月饼用的是和了油的发面,烤熟后皮质酥松,香甜可口。馅料以益气养血,驱风散寒的红糖为主,配以当地产的汾州核桃仁、芝麻等辅料,
口感独特,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当地和周边县市民众的喜爱。
每逢中秋和过年期间大街小巷都飘着烤饼的香味。小时候汾阳月饼也是人们相互之间“走亲戚”,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
汾阳月饼在尺寸上远大于南方的月饼,也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月饼。原因在于汾阳是汾商和晋商的发源地,月饼除了过节吃,还可以作为一种干粮,保存时间长,大月饼在远行的途中既可以补充营养又可以解决温饱,香美的月饼跟随着汾商队伍一次次远行,让远在他乡的商人感到家乡的温暖。
汾阳月饼以活着油的发面为皮,烤熟后皮质酥松,极易消化,馅儿料也很简单,以红糖为主,配以核桃仁,芝麻等,红糖素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祛风散寒之效,特别适用于秋冬时节食用。
汾州月饼
团圆月饼
“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啊......”
当这首充满文化、亲情气息的歌谣,在汾阳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嘴中传唱时,八月十五就快要到了。这时候,勤劳淳朴的汾阳妇女们也在忙着准备传统的月饼了。除了走访亲友、祭月外,她们将剩下的月饼储存起来,数月不变味儿,让家人在甜美的念想中度过一个美好的冬天。
做好的月饼
汾阳月饼全家福
汾阳月饼的制作工序也很有特点,用纯碱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面和好面后(一般十斤面里加二斤半用纯碱发的发面,二斤半油),包好馅儿,放在油亮的梨木模子里压上花儿,再在表面均匀的撒上一层芝麻粒,末了还要在月饼中央点个红点儿,大有画龙点睛的意。
烤好的月饼出炉后要依次摆齐放在专用的盘里晾凉,光闻那扑鼻而来的饼香味就让人直咽口水。等月饼凉透后,包裹好储存在带盖子的缸里再让它慢慢出油,据说这是让月饼储油或回油的过程,这期间既要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又要让月饼通风,放置三五天再拿出来吃时味道会更佳,软软的酥酥的,用这种土方法存放月饼一年半载是不会霉变的。
烤制时还需要用铁锥在月饼上扎几个眼儿放气,以防月饼鼓起,影响外观。传统的汾阳月饼为了保证其香酥美味,一般都是用焦炭炉烤。
汾阳月饼花样繁多,这点也是其它地方月饼所不及的,除了普通月饼外,在农历八月十五还有团圆饼,其大小比普通月饼大数倍,巧手的妇女还会在团圆饼上随性捏些小玩意儿,表示家和万事兴之意。
除了团圆饼外,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特别礼物,女儿家会有月牙牙,男人们会有葫芦芦、孩子们则会得到他们喜爱的桃榴榴、兔兔、蛤蟆等小玩艺儿。
烤好的月牙牙、桃榴榴、团圆饼、小兔兔和葫芦芦
在捏桃榴榴的时候,老人们还会一边捏这种月饼,一边顺口说出:“桃榴相会,年年都在。”这是“逃留相会”的谐音。在很久以前或徭役、或战乱挤压了底层群众的生存空间,为了活命总得想办法,那就有了很多背井离乡,浪迹江湖的人,然而中秋节的迫近,加之秋的萧瑟勾起了人们无尽的思乡之情,日月穿梭,就有了这个逃留相会的传说,慢慢转化为了物质的存在,盼望家人年年都在、岁岁平安。
月饼烤好后,人们常常会用蒲纸包好月饼(送人的月饼一般都是单数),上面掖一小片四四方方的红纸,再将牛皮纸绳打个“十”字一系,领着孩子去拜望七大姑八大姨。长辈们掰一小块细细品尝,心里倒比嘴里还甜,脸上笑得开了花,不由得抚一下孩子的头,道:俺孩儿又长高了!
在汾阳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不论你是正与家人团聚,还是远在他乡,属于你的月牙牙、或是葫芦芦都要在八仙桌上祭月,聪明的汾阳人会以特有的方式诠释千里共嫦娥的含义……
| 来源:微汾阳、汾阳人的汾阳事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