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一段視頻使"安樂死"話題引起熱議,視頻主角是臺灣知名主持人傅達仁,內容是他在瑞士接受安樂死的畫面。
視頻中,傅達仁的家人們都圍坐在他身邊,陪伴其左右。
"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喝完藥的傅達仁,慢慢倒在了兒子的懷中,最終離去。
由於晚年時期查出胰腺癌,傅達仁受盡折磨,他的兒子在採訪中透露,父親只要一睜開眼,不是在床上就是在廁所,不然就是在吃藥,他認為這種活法十分沒有尊嚴,於是選擇前往瑞士安樂死,成為了中國安樂死第一人。
"所有的痛苦你們不知道,我已經經歷過了,我放弃我的生命。"
一直以來,"安樂死"都是很有爭議的話題。支持派認為"實施安樂死是對病人生命權利和生命價值的尊重",反對派認為"看似很有人權的手段,但其實是對人性的殘忍,不符合道德倫理。"
一、比起死亡,我更怕活著
BBC製作過一部關於"安樂死"的紀錄片,主人公是英國一名57歲的成功人士——西蒙·賓納。
西蒙的家庭美滿、事業有成,原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不幸卻降臨到他身上——被查出運動神經元病,包括進行性脊肌萎縮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他開始喪失行動能力、語言能力,生活處處需要別人照顧。
這突然的變故,讓他一度崩潰。
隨著疾病加重,病痛折磨讓他越來越感到絕望,最終做出讓親人、朋友都難以想像的决定——安樂死。西蒙表示,他不想自己的人生最後以這樣的管道結束,並且成功說服了家人。
西蒙說,我不害怕死亡,一些人可能比較脆弱,所以他們不會選擇這種管道,但我知道我自己要做什麼。
紀錄片拍攝起始於夏天,結束於秋天,詳細記錄了西蒙如何選擇安樂死以及安樂死全過程,直到舉行葬禮結束,落葉終究還是凋零。
二、雖然痛苦,但心中總有不甘
有人下定100%的决心"尋死",而有的人卻在這個過程中"反悔"了。
荷蘭一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74歲老婦人,因不堪疾病折磨,一度表達出想死的態度。在搬進療養院時,她就簽署了一份同意安樂死的意願書,表示在合適的時機自願選擇安樂死。
後來,老婦人的病情惡化,終日躺於床上,便向家人和醫護人員表達了安樂死的想法。但在執行安樂死的過程中,或許是心有不甘,老人突然站起來反抗,可最終醫生還是在家屬的協助下,注射了藥劑,老人就這麼離開了人世。
這一舉措也讓執行安樂死的女醫生"惹"上爭議,認為她沒有判斷清楚老婦人是否真的一心求死,就注射了藥劑,存在"越界"嫌疑。
安樂死本身存在爭議,而這種事件的出現,讓更多人思考安樂死到底該不該合法。
三、中國安樂死該不該合法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不在其位,不知其苦"。
很多時候,患者選擇死亡是有原因的,因為疾病的痛苦實在不堪忍受。全球死亡質量指數報告顯示,我國的死亡質量僅排名71比特,姑息治療在我國的普及速度非常慢,很多人既治不好病,也無法緩解痛苦,與其這樣"賴活"著,不如選擇有尊嚴的死去。
這也是很多人支持安樂死的原因之一。
此外,重大疾病的治療需要耗費大量財力、人力、精力,而很多患者和家庭根本負擔不起。無論是否安樂死,他們的最終選擇都是"放弃"。
但安樂死一直是處於道德、倫理、法律、宗教的衝突之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麼,中國安樂死到底該不該合法?
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原常務副院長沈德詠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用"尊嚴死亡"指代"安樂死",他認為"安樂死"是一種死亡管道,"尊嚴死亡"是對死亡狀況的一種描述,並以此為前提,提出了以下觀點:
①如果在安寧療護中,還是無法安詳尊嚴地死亡,那他們最終只能安樂死。
②安樂死有風險,主要是怕被盜用,用於殺人;或者被濫用,不是本人自主選擇。其實,這兩點都有解决的措施,想要盜用安樂死很難,至少暫時沒有,當然也不能大意;而濫用可通過生前遺囑等管道來規避。所以,沈德詠認為,對"安樂死"進行有效法律規制,反而有利於减少風險。
③曾有課題組進行了關於"安樂死"的調查,結果有82.82%的人支持。
如果真的到了最後的那一步,到底是選擇生,還是選擇死,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這個選擇是否也應該獲得尊重呢?如果是你,會怎麼選?
參考資料:
[1]BBC記錄57歲大叔安樂死全過程百萬觀眾淚崩.人民網.2017-05-22
[2]老人簽了安樂死同意書,被執行一半時忽然反抗.央視網新聞.2018-11-14
[3]全球死亡質量指數報告:中國僅排名71比特.安徽新聞.2015-10-31
[4]沈德詠:推進安樂死立法,才能减少濫用風險.中國新聞週刊.2020-07-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