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爐上,肉串嗞嗞冒油;一張小餅,裹上蘸料、香蔥、嫩肉;知交好友圍一桌,配上啤酒三四瓶,淄博燒烤的“美味局”就齊活瞭。
(圖源:新華網)
“五一”假期,記者著實感受瞭一把淄博燒烤的熱度。
淄博爆火之初,不少人質疑:燒烤哪兒都有,憑啥就淄博火?能長久嗎?
表面上看,淄博燒烤爆紅是被流量砸中的小概率事件,隻因疫情期間在淄隔離的大學生應約回來吃燒烤,帶動瞭話題熱度。但後續淄博反應速度很快:制定燒烤地圖、新增燒烤專線、舉辦燒烤音樂節、嚴管市場缺斤少兩、嚴禁酒店坐地起價,發公開信勸遊客錯峰旅行……更重要的是,生活在淄博的普通市民都動瞭起來,用山東人的好客,把淄博的火給續上瞭。
就說記者這次回鄉見聞吧。火車剛抵達淄博站時,記者拎行李箱坐公交,被誤認為是外地遊客,傢鄉父老開始熱情指導我如何掃碼坐車,還勸告不必去網紅酒店吃燒烤。
當我給老大爺讓座,老大爺連連擺手:“好不容易來趟淄博,你坐!”還有大姐說,現在看見不是魯C的外地車牌,她都會搖下車窗跟對方打招呼:“淄博歡迎你啊!”“你先走,我不著急。”
淄博百姓也很實誠。當地文旅局長的發言出瞭圈——
“其實挺心酸的,一座工業城市,用燒烤來讓它展現在別人面前……我們的城市被其他城市趕過瞭好多,我們的城市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找突破口……我們用感恩的心回報大傢,隻要大傢不嫌棄,我們竭盡所能,願五湖四海的朋友們,能夠來這裡感受到淄博人的溫暖。”
淄博一夜間成瞭網紅城市,記者眼看著傢鄉人民的精氣神都不一樣瞭:自豪寫在臉上,高興由內而發。走街串巷時,常聽到一句話:“淄博不是旅遊城市,但你們來瞭,我們就一定招待好。”
有朋自遠方來,哪怕自己吃點小虧,也要傾力相待,這就是“好客山東”。
城因人而聚,也因人而興。現在,幾乎每個城市都在挖空心思搞文旅開發,“卷”起來的文旅局長自不待言,但要把線上流量變成線下實打實消費的真金白銀,並不容易。
中國的旅遊消費市場非常龐大,據文旅部測算,今年“五一”期間,全國共計2.74億人次出遊,各地拿出自傢的文化稟賦、煙火人情、秀美山水,吸引遊人與景區雙向奔赴,這是文旅復蘇的可喜現象。但因為文旅市場龐大,競爭也更激烈。
為這事,各個城市都費盡瞭心思。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一夢繁華,“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在舞曲聲中“復活”,“房玄齡”和“杜如晦”共同主持“盛唐密盒”,白衣飄飄的“李白”隨機找遊客對詩;在長沙,影片《長沙夜生活》正在熱映,而線下,一個“電影平行時空市集”在湘江邊同步舉辦,引得眾人紛紛體驗打卡……
“盛唐密盒”(圖源:西安晚報)
線上更熱鬧。短視頻平臺上,“旅遊特種兵”們極限打卡西安、洛陽、成都、長沙等網紅城市,有人甚至5天登頂五嶽;在他們的視頻和照片中,更多的是當地的早市地攤、夜市排檔、馬路攤販等場景。毫無疑問,生長於互聯網環境的年輕人展現瞭不一樣的文旅消費觀念,他們更註重旅遊體驗和由此帶來的社交話題。
長沙人頭攢動(圖源:長沙晚報)
既然是體驗,就得有氛圍感。別的地方也可以吃到燒烤,憑啥要“進淄趕烤”?不僅是為瞭吃,更要感受這種氛圍,而且要發朋友圈,嘚瑟嘚瑟。
淄博今年的旅遊熱,很好抓住瞭新一代網絡群體的消費心理,巧妙營造瞭一種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消費氛圍。這種氛圍的形成,不光有當地政府提升的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更有普通市民身上樸實民風的助力。淄博成功讓廣大市民自發參與到這場城市形象打造中,讓普通市民一起分享城市發展帶來的榮譽和自豪。這種全民動員打造文旅品牌的方式,效果明顯。
如果真要說“進淄趕烤”背後有高人操盤,記者覺得,那肯定少不瞭470萬淄博人。
作者:一鶴 雲歌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