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美國紐約發現了首例愛滋病患者,他不到10個月就死亡了。 接下來,愛滋病患者不斷出現,引起了恐慌。 調查發現,大多數患者都認識一個名叫Gaetan Dugas的人。 p>
Gaetan Dugas是一名加拿大籍男同,職業是空乘,經常流連於各大衕誌酒吧和浴室。 在知道自己確診愛滋病後,他沒有提高防範意識,而是故意與他人發生關係,造成了大範圍的傳播。 p>
囙此,Gaetan Dugas也被認為是愛滋病從非洲傳入北美洲的"零號感染源" 。 p>
當然,Gaetan Dugas肯定不是第一個感染愛滋病的人,在首個病例記載前,愛滋病就已經肆虐人間了。 相關的資料顯示,在1980年之前,就已經有10萬到30萬的人感染了愛滋病病毒。 p>
為了找到愛滋病病毒的源頭,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專家發現愛滋病病毒,與非洲中西部黑猩猩亞種攜帶的SIV(猴免疫缺陷病毒)高度相似。 p>
結果證實,愛滋病傳播的"元兇"HIV-1病毒M組,可能是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金薩沙傳出的。 也就是說,愛滋病病毒起源於黑猩猩。 p>
那麼問題來了,在黑猩猩體內的愛滋病病毒,又是如何傳播到人類體內呢? p>
圖源:網絡
一、首個感染愛滋病的人類,對黑猩猩做了什麼?
對此,大家可能會有多種猜想,比如人類被黑猩猩咬傷,或者是網上盛傳的"非洲人通過與黑猩猩發生關係來證明自己的强大" 等等。 p>
事實上,根據線索,科學家也提出了多種合理的解答,但沒有一個是與所謂的獸交有關。 其中,被廣泛認可的理論是"受傷獵人"理論。 p>
在非洲,野生動物的肉是當地人的主要食物之一,比如生活在叢林中的靈長類、鼠類和果蝠等。 在獵捕、宰殺的過程中,野生動物血液中的病毒,就有可能污染獵人的傷口,侵入人體。 p>
除了獵殺野生動物,當地人還會把抓到的野生動物圈養起來,進一步新增了病毒感染的風險。 p>
研究人員發現,在最初一批被愛滋病感染的人群中,大多數都曾被靈長類動物咬傷。 p>
比如,在捕獵、宰殺黑猩猩的過程中,如果黑猩猩感染了SIVcpz,那麼SIVcpz就很容易通過人類皮膚上的傷口進入體內,造成SIVcpz感染。 p>
SIVcpz進入人體後,會被免疫系統攻擊,大部分被消滅,存活下來的發生突變,就形成了HIV-1。
事實上,從SIV到HIV-1並非一次就形成的,而是人類發生了多次感染。每一次,SIV都會發生變化,更加適應人體,最終發展成HIV-1。
二、為何愛滋病會在 健壯的黑人中氾濫? strong>
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最新發佈的《直面不平等—2021艾滋病防治全球進展報告》,2020年全球有3770萬人感染了愛滋病病毒,其中有170萬是0-14歲的兒童。 p>
2020年新發愛滋病病毒感染病例150萬人,約有68萬人死於愛滋病相關的疾病。 p>
另外,有資料顯示,全球大部分的愛滋病病毒攜帶者及患者都在非洲,非洲仍然是愛滋病"重災區"。 p>
為什麼愛滋病會在非洲氾濫呢?主要與非洲人的思想、傳統有關。
大部分非洲人的思想比較開放,在一些地區依然延續著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制度,丈夫感染了愛滋病病毒,又會傳染給妻子,擴大傳染範圍。
而且,非洲的經濟比較落後, 在進行夫妻生活時,很多夫妻都不會使用避孕套,沒有安全防範意識,大大新增了愛滋病的傳播風險。 p>
三、青少年成愛滋病高危人群
令人擔憂的是,愛滋病並非只在成年人中傳播,青少年也成了愛滋病的高危人群。 p>
根據《前瞻性研究:15-24歲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的空間分析(2010-2020)》,全球每天新增的4000例愛滋病患者中,就有31%是15-24歲的青少年。 p>
我國也不例外,從2010年到2020年,15-24歲青少年失學愛滋病病例有將近13萬例。 p>
青少年成為愛滋病高危人群,背後的原因,除了性教育的缺失,還有很重要一點就是保護措施沒有做好。
一項刊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上的研究指出,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70%-80%愛滋病病毒的感染風險。 p>
但是調研卻顯示,有很多人都意識不到戴套的重要性。 有72%的人曾經發生過不戴套的性行為,有30%的人偶爾不使用安全套,還有一些人認為體外射精已經足够"安全"。 p>
幸運的是,在發生高危行為後,還有一招挽回的方法,就是服用阻斷藥。 p>
發生了高危行為,要儘快到所在地的傳染病醫院等機构就診,進行相關的檢測和評估。 記住,最佳的阻斷時間是發生高危行為後2小時,儘量不要超過72小時,越早吃藥,阻斷率越高。 p>
當然,就算感染了愛滋病,也不意味著就沒救了。
愛滋病不是絕症,感染愛滋病病毒後,只要積極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病毒藥物,就可以延緩發病時間,延長生存期。
臨床上,從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發展為愛滋病患者,通常需要 經歷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只要通過規範的手段延緩發病,就可以正常地生活。 p>
愛滋病離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遠,因為它的傳播管道不僅僅是性傳播,還包括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等。 p>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進一步瞭解愛滋病,提高防範意識,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對於愛滋病感染者和愛滋病患者,也不要戴有色眼鏡,杜絕歧視,應該用尊重、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 p>
參考資料
[1]《令人們談之色變的艾滋病,是從哪來的?》. 果殼.2018-11-30
[2]《也許,你離艾滋病只有0.03毫米的距離》. 生命時報.2021-12-01
[3]《發生高危性行為後怎麼辦?10個艾滋病必備知識,第3個很多人不知道》. 騰訊醫典.2020-12-0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