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常熟市支塘镇古镇区,一股诱人的香味不经意间飘入行人的鼻尖。循着香味的来源,我们会看到一位手持紫铜圆形模具锅的老人,正专注地制作着一种传统美食——这便是海棠糕。这位老人,就是项桥宋氏海棠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宋雪昌,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宋”。
宋雪昌制作海棠糕
作为江南特色的传统糕点,海棠糕外皮酥脆可口,内馅香甜软糯,令人百吃不厌。“老宋”制作的项桥宋氏海棠糕,更是将这种美味发挥到了极致。而在这美味背后,有着一个三代人初心不改,百年风雨坚守的传承故事。民国初期,宋雪昌的爷爷宋德义,举家离开老家泰州宋家圩,驾船一路南下。他们凭着一手制作海棠糕、梅花糕和其他花色糕点、糖果的绝活,漂泊谋生。在上海江桥,宋德义结识了祖籍苏州吴江芦墟的同行尚桂林。两人因糕而结缘,技艺交流频繁。后来,尚桂林还把妹妹尚小妹许配给了宋德义的儿子宋扣喜。宋扣喜诚实勤劳,尚小妹心灵手巧,两人都自幼受糕点世家熏陶,对海棠糕、梅花糕的制作技艺十分谙熟。婚后,两人曾在芦墟一带乡镇经营糕点。
抗战前后,为避战乱,宋氏全家迁徙到地处偏僻的项桥镇定居。在这里,他们继承父业,与人合伙创办了“永大”糕饼店,并带徒传艺。每当早市出摊时,他们制作的海棠糕就会被附近的食客争相购买。到了落市后,他们还会到邻近的庙场、戏场和学校等多处设摊。生意红火时,一天制作的海棠糕要达到1000个。一时间,项桥宋氏海棠糕的名声在周边乡镇老幼皆知。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商业合作化,“永大糕饼店”也更名为“项桥群丰糕饼店”。1978年,宋扣喜退休。1979年,当时还是“小宋”的宋雪昌顶替父亲,进了群丰糕饼店工作。在这里,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制作海棠糕,同时兼做方糕、酒酿饼、月饼、干糕等糕点。而到了下班回到家后,他还会向父亲讨教海棠糕的制作诀窍。凭借着聪明勤恳,“小宋”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海棠糕的整套工序。此后,他又到上海、苏州等地拜访知名海棠糕制作师傅,不断取经学习。通过精益求精,他在选料上更加讲究,使得烘焙出的海棠糕在色、香、味上都更胜前辈一筹。
1993年,群丰糕饼店转制。“小宋”与妻子姚惠英在项桥小镇上搭档经营个体糕饼生意。他们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仍制售海棠糕,而其余时间则制售方糕、黄松糕、酒酿饼、月饼等。2010年前,夫妻俩还经常到何市、支塘、归庄(太仓)等地设摊制作海棠糕。由于项桥宋氏海棠糕的独特风味名声在外,他们先后被苏州日报、太仓日报、常熟日报、太仓电视台、苏州电视台、常熟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等媒体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宋”也成了“老宋”。2019年12月,项桥宋氏海棠糕制作技艺成为常熟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宋雪昌也成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
项桥宋氏海棠糕
2022年支塘风物街区正式启幕,“老宋”便受邀在这里经营海棠糕店铺。每天,他都会用那熟悉的紫铜圆形模具锅,制作出一个个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海棠糕。美味的海棠糕不仅吸引了周边的居民前来购买,也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大家纷纷赞叹:“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每当人们问及制作海棠糕的秘诀时,“老宋”总是笑着说:“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用心去做。”在他看来,这份用心不仅体现在对面糊、馅料等原材料的精细选择上,更体现在对这份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历经岁月洗礼的海棠糕,品尝起来愈发带有往昔的味道。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来到小店,尝尝“老宋”的海棠糕,看看盐铁塘两岸古镇新貌。原来,家乡从未走远,家乡的味道也不曾在记忆中褪色。
来源:常熟市融媒体中心 常熟市支塘镇人民政府
作者单位:常熟市支塘镇人民政府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