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邓九刚:用烧卖解读呼和浩特的味觉记忆与城市的文化密码
创始人
2025-05-07 10:02:41
0

邓九刚:用烧卖解读呼和浩特的味觉记忆与城市的文化密码

作者/孙树恒

一、在呼和浩特的街头巷尾,弥漫着一种独特的香气

特别是在呼和浩特的街头巷尾,弥漫着一种独特的香气,那是烧卖出锅时散发的诱人味道。作为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烧卖不仅是当地人钟爱的早餐,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符号。让我们穿越时空,探寻烧卖在呼和浩特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城市饮食文化和文旅产业的深远影响,而这其中,邓九刚先生在“呼和浩特曾宝贝”公众号发布的《“呼市烧卖一文通!呼和浩特烧卖详实历史介绍 》的研究与叙述,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烧卖文化的重要窗口。

邓九刚先生1948年出生于呼和浩特 ,是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曾任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理事,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呼和浩特市政府文化顾问 、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邓九刚先生自幼酷爱文学,1972年便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生班。他著有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茶叶之路》、《驼道》系列,电视连续剧剧本《走西口》等,在文学创作领域成果斐然。而他对于呼和浩特本土文化,尤其是与“茶叶之路”相关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烧卖诞生于呼和浩特的历史背景与核心卖点

(一)历史背景:商业繁荣催生的美食结晶

邓九刚先生在对呼和浩特烧卖的研究中指出,烧卖之名虽可追溯至《元曲》,但在呼和浩特落地生根是在明末清初。彼时,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原与蒙古地区贸易往来的关键枢纽,商业活动十分活跃,人口流动频繁。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茶馆这一餐饮业态逐渐壮大,形成了独立且完善的餐饮系统,烧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成为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餐饮业响当当的美食。

(一)呼和浩特烧卖存在“烧卖”“稍卖”“烧卖”等多种名称

一是烧卖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当时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提到元大都出售“素酸馅稍麦”,因顶部褶皱形似线梢或麦穗,以麦面制皮包肉蒸熟,方言称“稍麦”(“麦”亦作“卖”)。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烧卖”或“烧麦”。乾隆皇帝的诗句提到“捎卖”,《绥远通志稿》记载因茶馆“附带”售卖得名“捎卖”(“捎”即“附带”之意)。

二是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的茶馆以清雅为主,不便烹饪油腻食物,提供面皮供茶客自带馅料蒸制,按面皮分量收费,称为“捎卖”,且烧卖至今仍按面皮重量计价,有“二两烧卖憋死汉”的说法。

三是有兄弟分家的传说,明末清初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大召附近卖包子的兄弟分家后,弟弟创制薄皮开口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演变为“烧卖”;还有边稍美丽说,因烧卖顶部褶皱如花瓣被称为“稍美”(音同“烧麦”),寓意形态美观。

四是清代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的烧卖已闻名京师,“驰名远近”,成为地方饮食文化代表。名称在传播过程中,南方多称“烧卖”,北方保留“稍麦”写法。

五是烧卖不封口的设计最初为区分茶客自带的不同馅料,后演变为标志性特征,形似石榴或麦穗,呼应名称中的“麦”字。

(二)清朝中期,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的烧卖馆子数量众多,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商号的掌柜们每日清晨前往烧卖馆子,名为喝茶,实则借此了解市场动态、交流商业信息,这种社交方式如同广州早茶一般,让烧卖兼具了休闲与社交的双重属性。这种习惯不仅在上流社会流行,普通市民、劳动者等也纷纷效仿,使得“您老喝了没有”成为当地清晨的问候语,“喝烧卖”也成了吃烧卖的独特说法。

(三)核心卖点:原料与工艺铸就的独特风味

一是在邓九刚先生对呼和浩特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可知,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地处塞上草原,拥有丰富且优质的食材资源。烧卖以草原上肉质鲜嫩、味道醇厚的羊肉为主要原料,当地羊因食用沙葱,肉质天然无膻味;搭配阴山以北的胡麻油和菜籽油,为烧卖增添了独特的香气,这些独一无二的原料是归化城烧卖美味的根基。

二是经过当地食店行200多年的传承与沉淀,烧卖的制作工艺愈发精湛。用特制擀面锤将和好、揉透的面,垫上土豆粉擀制成薄如蝉翼的面皮,不仅口感柔韧,还能完美衬托出馅料的鲜美。馅料以锡林郭勒大草原羊后腿肉为主,搭配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周边毕克齐产的大葱,以及清水河县的胡麻油和鲜姜等调料,再加入适量水淀粉,使得馅料干湿适中,香味浓郁。蒸熟后的烧卖,皮不破且清香爽口、味浓不腻。

三、烧卖对归化城生活方式的影响及生态圈构建

(一)重构世代生活方式

邓九刚先生曾分享,烧卖早已融入归化城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每天清晨,人们走进烧卖馆,点上一笼烧卖,沏上一壶砖茶,与亲朋好友谈天说地,享受悠闲时光,这是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钟情于这种社交与美食融合的方式,烧卖馆也因此成为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的重要场所。这种生活方式传承至今,承载着当地人对美食的热爱和乐观闲适的生活态度,成为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烧卖生态圈的形成

一是根据邓九刚先生的考究,在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烧卖馆子根据服务对象和经营特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位于牛桥、驼桥和羊岗子一带,主要服务皮毛牲畜行商号的相关人员,还兼营专销蒙古草原的糕点,与旅蒙商业务紧密相连;第二种分布在市中心繁华地段,服务对象多为掌柜子、财东、贵族和官员等,馆子环境清雅,专注于烧卖和小油旋的制作;第三种位于城市南部边沿街巷和绥远城鼓楼南街,主要服务车夫、骡夫、工人和农民等,能销大量干货,部分馆子如义顺斋还会在夜间营业,满足特殊时段食客的需求。

二是烧卖馆子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圈。在四大节日期间,烧卖馆子制作应时的“节气货”,如粽子、绿豆糕等,促进了面粉、糖、油等原材料供应行业的发展。同时,烧卖馆的运营涉及食材采购、餐饮服务、餐具制造等多个行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

(三)彰显的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的特质

烧卖及其生态圈充分彰显了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多元包容、商业繁荣的特质。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在烧卖馆找到归属感,享受烧卖带来的美好体验,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而烧卖馆子与商业活动、旅蒙贸易以及其他行业的紧密联系,则反映出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作为商业城市的繁荣景象和经济活力。这种独特的城市特质,是烧卖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土壤。

四、烧卖饮食文化对呼和浩特饮食文化形成的历史价值

(一)融合多元文化的代表

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邓九刚先生在作品中强调,烧卖正是这两种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其馅料采用草原羊肉,代表游牧文化特色;面食制作工艺则源自农耕文化。烧卖的出现,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晶,极大地丰富了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饮食文化的内涵 。

(二)传承历史记忆的载体

烧卖在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的发展历程,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从诞生之初到繁荣发展,烧卖始终伴随着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的历史进程。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通过代代相传的制作工艺和饮食习惯,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递给后人 。

(三)塑造城市饮食文化特色

在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的饮食文化中,烧卖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城市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全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众多的烧卖店,据美团大众点评不完全统计,呼和浩特现有各种规模的烧卖馆大约有三千多家,大约占全市餐厅的1/4。丰富多样的烧卖种类,以及烧卖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字号有不少,德顺源,庆春源,麦香村,老绥元,此外,德兴源也是在史志中有记载的老字号烧卖馆,牌子写着非遗、百年老店。

每年举办的烧卖文化节吸引大量游客,都使得烧卖成为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饮食文化特色,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辨识度和影响力 。

五、发挥烧卖引领作用,促进呼和浩特饮食文化升级与文旅发展

结合邓九刚先生,用烧卖解读呼和浩特的味觉记忆与城市的文化密码而引发的思考。

(一)创新与传承并重。

一是人们一直关注烧卖文化的传承,烧卖的独特风味依赖于传统制作工艺,应加强对这一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师徒传承、职业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确保技艺延续。同时,鼓励老字号烧卖馆坚守传统,保持原汁原味。

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开发新的烧卖馅料和口味,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线上销售、外卖配送、制作体验活动等,提升消费者参与度和体验感。例如,烧卖馆可以推出套餐,特色定制,让游客亲身体验烧卖制作的乐趣。

(二)品牌建设与推广

一是整合烧卖资源,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鼓励烧卖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注重产品质量和形象塑造,通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提升品牌竞争力。如老绥元烧卖通过不断创新和市场拓展,已在全国开设众多门店,成为知名品牌。

二是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呼和浩特烧卖,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举办烧卖文化节、美食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美食短视频、文化文章等,扩大影响力。还可将烧卖与旅游景点结合,推出美食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略城市风光和人文景观。

(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将烧卖作为旅游的重要吸引点,推动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在景区周边开设烧卖馆,提供便捷美食体验;开发烧卖主题旅游纪念品,如烧卖形状的钥匙链等。举办烧卖美食节时,配套民俗文化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体验 。

二是加强烧卖产业与农业、加工业的联动。建立优质羊肉、面粉等原材料生产基地,确保原料品质和供应;发展烧卖加工产业,开发速冻烧卖、即食烧卖等产品,借助冷链物流拓展销售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如内蒙古小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冷链物流,将烧卖送往全国各地。

三是城市文旅的终极答案,恰似烧卖中文化、场景与商业的精密咬合。烧卖这一传统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城市文化的鲜活载体。从羊肉大葱的馅料配方,到“一屉一两八”的独特计量,再到清晨围坐共食的饮食习惯,每一个细节都镌刻着地域的历史记忆与生活哲学,构成了城市文化基因的独特密码。场景的精心营造,则为文化体验搭建了立体舞台。老字号烧卖馆里,雕花窗棂、砖雕影壁勾勒出古朴氛围,热气蒸腾间,食客们品尝烧卖、啜饮砖茶,沉浸式感受市井烟火。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擀皮、包制技艺,更让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商业的创新运作,则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通过品牌化运营、产业链延伸,烧卖从街边小吃升级为文旅IP。文创产品、主题路线、美食节事等多元业态,不仅拓宽消费场景,更吸引游客深度参与。文化赋予灵魂,场景激发共鸣,商业创造价值,三者相互赋能,共同勾勒出城市文旅的独特魅力。

烧卖作为呼和浩特的美食名片,不仅是一种美味,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邓九刚先生多年来对呼和浩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让我们对烧卖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烧卖在归化城的诞生,到其对城市生活和饮食文化的深远影响,再到如今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烧卖见证了呼和浩特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城市的未来希望,烧卖通过创新与传承、品牌建设与推广以及产业融合发展,将继续散发魅力,为呼和浩特的饮食文化升级和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明天起,早饭请务必调整一下! 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 就是开启活力一天的 “密钥” 可你有没有想过 你每天吃的早餐“合格”吗? 看似简...
鲜香麻辣,一口难忘——口味鸭的... 在众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中,口味鸭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口感,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对于热爱美...
原创 5... 哪怕只有一个人吃饭,也要做到精致得体,美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品味和追求,用心去过好...
5月11母亲节,不管多忙,8道... 母亲节马上就要到了,想要聊表心意的朋友可以试试给母亲做“吉祥菜”,吉祥菜有着美好的寓意,不仅外观好看...
泡芙里的甜蜜时光 吕文扬站在甜品店的橱窗前,目光停留在玻璃柜里整齐排列的泡芙上出什么事了。金黄酥脆的外壳裹着雪白的奶油...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办公室女生... 深夜嘴馋,外卖又贵又不健康? 别担心,这里有一份“新手也能做的快手宵夜清单”: ✅ 材料简单 ...
新消费观察| 零售品牌 “走出... 来自东方的香气,在美国洛杉矶(LA)街头盛放。当地时间4月26日,霸王茶姬(CHAGEE)在北美市场...
香嫩可口,一口陶醉——红烧排骨... 在众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中,红烧排骨以其诱人的色泽、浓郁的香气和鲜嫩多汁的口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张艺兴成为茅台文旅代言人,能否... 一则关于“张艺兴成为茅台首个代言人”的传闻引发关注并被推上网络热搜,5月7日,新京报记者向茅台方面求...
零食赛道转向?亿滋、好时等国际... 随着零食消费的健康化和多元化转型,以及整体消费环境的变化,国际零食巨头,亦进入业绩震荡期。 近日,拥...
90后姑娘放弃高薪,创新口味直... 走进金山区吕巷镇太平村的二姐米糕工坊,一股浓郁的米香瞬间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工坊内,工作人员正热...
需要“高空作业”制作的面,你吃... 极目新闻记者 王鹏 5月4日,山西太原,有网友发视频称,这样的饸饹面你吃过吗?视频中,两个人坐在一个...
原创 推... 导语:推荐五道东北家常菜,做法简单,好吃又实惠,厨房小白也能做,有喜欢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大家好,这...
请喝1亿杯奶茶有多拼?杭州请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祝瑶 黄伟芬 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奶茶自由”真的来了。 “早上上班的时候...
沪高校“联心绘梦” 为中外青年... 中新网上海5月7日电 (记者 许婧)哈萨克斯坦的Samsa(烤包子)、泰国的粉红甜奶、法国的牛角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