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尚是常熟点心、小吃中最具个性和地方特色的一种。光是这名称就让外地人和新常熟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横竖猜不透其中的含义。“黄”或许还可以理解,因为黄尚的表皮是黄色的,但“尚”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尚”在常熟话中与“脏”近音。而常熟人又习惯将猪大肠称为肠脏。因为黄尚的样子有点像一段猪大肠,故此点心最初取其形而命名为“黄脏”。谁知后来汉字简化,内脏的“脏”与骯髒的“髒”合二为一,简化为“脏”,从此脏(人体五脏六腑的脏)、髒(不干净龌龊的髒)不分。为怕有人会将“黄脏”误解为黄色的脏(髒)东西,于是不知是哪位舞文弄墨者将“脏”改成了“尚”,一下子让“黄尚”在糕团队伍中显得高尚起来,大名不胫而走。未吃黄尚,光知其命名的由来,不是已颇具个性特色了吗?
松花黄尚
不但黄尚的命名费猜详,而且其形状也属另类。古人信奉“天圆地方” 理论,所以糕团的造型,基本上都是或圆或方或近似圆、方,如重阳糕的菱形、条头糕的长方形,即使是中间凹凸的定胜糕,其总体形状和外沿仍然是圆弧形的。可是黄尚却似一段竖不起、立不直、弯腰曲背的猪大肠,似糕不像糕,似团不像团,很难归属到糕团一类。
事实上,黄尚的制作过程却是贯穿着糕、团的工艺,是糕、团工艺的结合。先要将配比好的糯米粉和粳米粉蒸熟,用手工擀成皮,同时准备好红豆沙馅,卷成肠脏状,再在外皮上均匀地涂滚上一层加工过的虞山松花粉,最后切成段,并在中间稍加压陷,使圆滚滚的肠脏竖放时,顶面呈倾斜,让馅显得更加丰满,宛若一朵盛开的花,引人顿生食欲。因为工艺繁琐,技术含量较高,所以即使在虞山上盛开松花时,常熟城里也只有松盛糕团店和新雅点心店才有供应。前几年“新雅” 歇业后,如今仅剩“松盛”难得有售了。
松花黄尚
黄尚虽不亭亭玉立,但闻之有山野清香,食之入口软糯,馅甜而不腻, 皮黏柔有咬劲。松花更是甘、温,无毒,可“润心肺、益气、祛风止血”。黄尚好吃,其来历也颇具传奇。关于黄尚这一常熟特色点心的产生,民间有两个版本。
其一是说古代有一位长期在京城为官的常熟人,告老还乡后过上了闲居生活,一日忽然心血来潮想吃北京的名小吃——“驴打滚”,于是即命厨房仿制。厨师是本地人,从未见过“驴打滚”,不知怎么做,就请教这位退休高官。这退休高官自然是会吃不会做,不过“驴打滚”的样子却记得清楚,就将模样说了一遍。聪明的厨师会意领悟后,经过一番揣摩,竟然做出了常熟特色的“驴打滚”——黄尚。退休高官尝过后,大加点赞,说“此物既解了我对京城名点的思念,又尝到了家乡特产的风味,味道比驴打滚还惹人开胃”。从此,黄尚就在常熟传开了。
其实,“驴打滚”本也是北京地区的一种民间小吃。据当地传说,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御前大将军马武驻守北京昌平上口村深山中,时刻准备抗击关外之敌的将士们,天天食用山中生长的黄米面馍, 久而久之出现厌食现象。 一天,马武忽然看见驮运粮草的毛驴,间歇时爱就地打滚,浑身沾满了黄土。于是灵机一动,叫伙夫用黄米面馍卷入红豆沙馅,然后把黄豆炒熟碾成粉末,再将蒸熟的馍像驴打滚一样沾上黄豆粉,并切成均匀块儿,既有看相,又调节了口味。士兵们尝了,争相食用,吃了以后个个精力充沛。后来,人们就将此食品称为“驴打滚”。如今传承至今的“驴打滚”早已成为了上口村民俗旅游的美食招牌。
常熟“黄尚”的制作工艺与“驴打滚”颇有相似之处,只是将北方的黄米面换成了南方的糯米粉,还用虞山上的松花粉替代了各地普遍皆有的黄豆粉,使其更上档次,更具地方风味。黄尚产生的另一个版本比较本土化。传说明代嘉靖年间,常熟县令王夫,为抵御倭寇入侵,组织民众在入城的虞山半坡上修固城墙。附近妇女做了有馅的团子上山慰问。但因糯米团子糯性十足,经不起山路颠簸,送到城墙工地上时,篮子里的团子已黏结在一起难以分开,这让送团子的妇女们一时束手无策,很是无奈。在下山路上,有个姑娘因一心想办法,不留神摔了一跤,正好跌撞到一棵盛开着松花的松树,顿时落下一阵花粉粘在姑娘头上。后面的姑娘见了,觉得黄簇簇的煞是好看,就一边夸赞,一边随手采了不少松花,用鼻闻香,有人干脆放到自己的发髻中。见此情景,跌倒在地的姑娘突然来了灵感,便采摘了满满一竹篮松花带回家中,并将松花晒干,碾成粉末,试着将做好的团子在松花粉里滚一滚,再把团子拿到手里,这团子就不像往常那样黏手了。姑娘忙把她的经验告诉姐妹们,大家都效法炮制,松花黄尚便由此产生了。
两个版本,两种传奇,都见证了常熟人民的聪明智慧。今天,当人们品尝黄尚时,实在应该感恩古代那位退休高官家的厨师,感恩那位上山送团子慰问民工归来摔了一跤的姑娘。
当然,也要感恩大自然的恩赐,赐给人们虞山上的松花。顺便说一下,采集松花并不容易,很有讲究。松花来自立夏时节开花的马尾松,松花开时,很难称“朵”,只能说“颗”。因为松花没有花瓣,数十粒花蕊聚成一颗蛋形似的球体,这就是松花。松花采回家,须在太阳下晒上几天,待松花蓬松了,才能轻轻把粉拍下来,再用细纱布绷的小筛子筛一遍,直到手摸上去觉得轻、柔、滑了,才算大功告成。松花粉采集如此麻烦,产量有限,这就使黄尚在“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具有了土生土长并绵延长久的地理优势。才下舌尖,又上心头。在常熟吃点心,千万别忘了尝一尝别处吃不到的松花黄尚啊。
来源:中共常熟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作者:袁文龙
作者单位:中共常熟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