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素味,一包匠心
松月楼净素菜包
的非遗密码
清晨的城隍庙
青砖黛瓦间飘散着淡淡的麻油香
松月楼的后厨里
非遗传承人崔晓菁正以精准到克的手艺
唤醒一笼即将诞生的净素菜包
透过沿街的非遗展示窗
这场跨越百年的味觉仪式徐徐展开
从发面、制馅到捏褶
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智慧
(点击查看更多)
发面:毫厘之间的温度艺术
崔晓菁从面袋中舀出2500克面粉,按比例倒入酵母粉、泡打粉、白糖,用指尖轻捻,确保粉料均匀融合。老面引子早已在温水中苏醒,缓缓倒入面粉中,手掌在面团上揉压,感受它的呼吸。
“发面是时间的学问。”崔晓菁说,“温度高一度,面会发酸;低一度,则不够蓬松。”面团在恒温环境下静置发酵,直至体积膨大,内部呈现细密的蜂窝状。此时的面团,柔软却不失筋骨,指尖轻按,能缓缓回弹。
制馅:素味里的鲜香密码
馅料是松月楼净素菜包的灵魂。上海青只取叶多梗少的嫩芯,焯水后切碎,挤去多余水分,保留清脆口感。豆腐干、香菇、面筋三样主料按秘制比例混合,其中面筋尤为特别——金黄酥软,形似油条,却是松月楼独门自制,外头买不到。
“皮和馅料1:1的比例,才能让每一口都饱满。”崔晓菁一边说,一边用竹挑精准舀起馅料,青翠的菜叶裹着香菇与面筋的香气,麻油一浇,鲜香瞬间被激发。
包捏:22道褶的指尖芭蕾
擀皮、挑馅、捏褶——这是松月楼菜包最具观赏性的时刻。崔晓菁手腕轻转,面杖滚动,一张直径约10厘米、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皮便摊在掌心。50克馅料稳稳落在皮中央,拇指轻压,食指如穿花般快速收褶。
“22个褶,是松月楼的标志。”她手指翻飞,褶子均匀排布,每一道弧度都恰到好处,最后在顶端轻轻一捻,收口如花苞般精巧。整个过程不过十秒,却凝结了近三十年的手上功夫。
蒸制:热气中的完美蜕变
蒸笼里,水汽氤氲。包子上屉后,大火猛蒸8分钟。掀盖的瞬间,菜香与面香扑面而来——面皮莹润透亮,隐约透出内馅的翠色;褶子依然挺立,如花瓣舒展。咬开一口,青菜的鲜甜、香菇的醇厚、面筋的嚼劲在口中交织,麻油的香气萦绕不散。
百年传承,一口江南
自1910年创立以来,松月楼始终坚守"常年净素,荤不入店"的原则。这枚净素菜包,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上海人记忆里的文化符号。如今,非遗展示窗前的游客驻足凝望,老食客们仍循着香气而来。
“22个褶,是手艺,也是承诺。”刘红奎经理说,“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真正的匠味,从来不会被时间冲淡。”
在速食时代,松月楼用一笼菜包告诉我们——有些味道,值得用百年去守护。
ZAOTAIRENWU
灶台人物
崔晓菁
崔晓菁是上海老字号“松月楼”素菜包子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该技艺的第五代传人。
松月楼创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位于上海豫园商城5号门,百翎路23号,以素食制作闻名,其素菜包因皮薄馅多、清香鲜甜被誉为“江南第一素菜包”,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记者 / 蔡维帅
编辑 / 张姗
图片 / 蔡维帅
视频 / 蔡维帅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