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粉,是中国人“对抗”夏天的秘密武器。
无论天气怎样,当那份浸润着不同料汁的凉粉,穿舌过喉在身体内长驱直入时,整个人就感觉非常“熨贴”。
今天,就去吃一碗凉粉,给自己的夏日增添一份惬意吧!
不同原料的凉粉,
“颜值”与“内在”各不相同
01
凉粉早早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据坊间传闻,凉粉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而真正有文字记载,则是在宋代。当时描写汴京(今河南开封)民俗的著作《东京梦华录》中,出现了“细索凉粉”的字眼。
第一次记录了凉粉这种吃食。依书中所写,它是用绿豆粉制作,而且一定要放凉了才吃,故而得名“凉粉”。
图源:视觉中国
此后的千百年间,人们发现用红薯粉、大米粉,甚至某些草植、海藻等其他原料,同样能做这种半透明的弹软冻状食物,它们都沿用了“凉粉”这个名字。
制作凉粉时,第一步都是要把它熬成黏稠的汤水,才能具备凝结成“冻”的可能。而且,影响凉粉的颜色和口感,关键在于淀粉的选择。
凉粉口感的软硬、筋糊,都是因为淀粉中所含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不同。
图源:视觉中国
豌豆、绿豆或扁豆淀粉制成的凉粉颜色白而透亮,口感滑爽,不仅可以切条,在湖南有些地方是用一种布满孔的刮勺,刮成细条来吃。
红薯淀粉做成的凉粉,颜色白得有点发蓝,口感稍微硬一些,非常耐热,特别适合回锅做炒凉粉或者油煎,翻炒后也不会变烂。
玉米凉粉颜色黄澄澄的,没有透明感,韧性也不强,很容易散,不能切成形状,吃的时候可以完全不用牙齿,舌头压碎以后直接咽。不过在玉米凉粉里加一点碱,就能保持一个坚挺的卖相了。
土豆凉粉更不容易凝结成形,一般做时就在锅底结平平的一层,但是它质地细腻,有光泽,透明带一点淡淡的褐色,很好入口。
还有荞麦凉粉,颜色更深,褐色里有点淡淡的粉,因为它制作时,需要加入碱,使其更好成型,所以口感相较于其他凉粉更硬一些。
直链淀粉可在热水中溶解,熬煮后不易成糊,冷却后呈凝胶状;而支链淀粉不溶于热水,只在热水中膨胀,故加热容易成为糊状,且黏性较大。所以含有支链淀粉高的食物,吃多了就容易消化不良。
出了当地难以“复刻”的味道
02
凉粉的吃法每个地区各有特色,要是每个地方都说,那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一般都是调出汁水,浇在凉粉上。不过有些口味,还真是出了当地,自己在家难调。
大同浑源凉粉
在夏季,凉粉是老百姓喜欢吃的食品之一,而山西浑源人爱吃凉粉,不分春夏秋冬,街头上,一年四季都有摆凉粉摊的。
浑源凉粉以土豆淀粉为原料,加入适量的明矾,搅成糊状,在火上滚熟,凉冷倒出即成。浑源凉粉又白又细又利口,象猪皮冻似的“筋颤”,拿在手中“滑溜溜”。
图源:视觉中国
浑源凉粉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配料,除了常见的葱、姜、蒜、辣椒、醋等调料外,还特别添加了油炸大豆和豆腐干。这种凉粉口感滑嫩,汤汁酸辣适中,搭配酥脆的大豆和有嚼劲的豆腐干,风味层次丰富,色泽洁白,晶莹剔透,令人回味无穷。
图源:视觉中国
朔州应县凉粉
调制凉粉时,从冰水中取出一块凉粉,用特制的旋刀轻轻一旋,晶莹剔透的凉粉条即滑落碗中,加上条形的豆腐干、熏鸡蛋,辅以山西老陈醋、红通通的特制辣椒油、小葱以及新鲜香菜,看上去禁不住让人胃口大开,可谓色香味俱全!
吃应县凉粉不用嚼,只需轻轻一吸,美味凉粉即入口中,在口中环绕,清凉爽滑。
图源:这里是朔州
晋城炒凉粉
晋城炒凉粉,这道传承百年的传统风味小吃,早已成为晋城人味蕾上的经典。
炒制前,切成厚薄适中的方块,经小火慢煎,焦黄诱人。炒制时,加入蒜末、酱油、山西陈醋等调料,蒜香浓郁,酸辣适口,口感软嫩,每一口都散发着独特的风味。
这道小吃不仅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还走进了酒楼饭店,成为晋城美食的代表。
图源:视觉中国
游子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03
凉粉,这碗承载着山西人夏日记忆的美味,是物美价廉的大众碳水,各地都有自己的风味。但山西凉粉,这那独特的味道,是无数游子心头的“白月光”,别处难以复刻。
如今,虽然各种淀粉到处可买,但总少了那股家乡味。当然,网络上关于山西凉粉的配方和制作虽多,也都是碎片化信息,难以拼凑出完整的制作秘籍,大概是因都是老手艺人口口相传的秘密吧。
图源:视觉中国
炎炎夏日里,想起家乡凉粉,那清亮、滑嫩、爽口的滋味,搭配豆腐干、莲花豆、辣椒油,直吞口水。
可现实中,却难觅其踪,只能无奈慨叹:为何没人把这份地道美味带到外地呢?没有繁杂的加料,山西凉粉纯粹的滋味,早已在岁月里定格,成为永恒的美食回忆。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