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 》( 2025年05月28日 第 11 版)
□聂虹影
40多年前,我生活在中原一个小城,端午的味道里没有粽子,大街小巷弥漫的是炸菜角和糖糕的香气。乃至于很长一段时日,我都不知道世上还有粽子。
小城虽小,但也是城,日子既简单纯粹又生动厚重,满满的烟火气。端午前夕,家家户户的厨房热闹起来,姥姥也会拧着她那只有3寸的小脚,在厨房走来走去,忙忙碌碌地准备食材。嘴馋的我尽管年幼但对做饭充满兴趣,看着姥姥一步步操作,先是用开水浇面,后拿筷子用力搅拌,面稍微凉点再下手揉面,揉光滑了用湿布盖严醒面。将洗净的韭菜和泡好的粉条切成细碎的段,剁碎炒好的鸡蛋,这些原料混合在一起撒上盐、五香粉等调料,清香四溢的馅料就准备好了。糖糕的糖心是白糖加少量面粉调成,姥姥说加了面粉糖心遇热后才不会流淌,便于凝固。
备好馅料,再把醒好的面团分成一个个剂子,包菜角时,把剂子擀成圆形扁片,将馅料放入后面皮对折,边缘捏出精致的花边,将包好的菜角排列在盖帘上,好似精巧的工艺品。包糖糕需要把剂子在掌心揉成圆球状,用手指在上面按一个窝,放入拌好的糖心,收口后缓缓按成扁平的圆形,糖糕就做好了。锅里倒油烧热后菜角下锅,“嗞啦”一声,瞬间泛起金黄泡泡,随着不断翻动,菜角变得色泽诱人,捞出控油,满屋子都是令人垂涎的香味。糖糕也不逊色,下油锅炸至表皮酥脆、鼓起,咬上一口,外酥里嫩,甜蜜在舌尖绽放,堪称人间美味。菜角和糖糕的香气,弥漫了我整个童年。
那时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像现在这般丰富,对于屈原和粽子的感知,是从爸爸出差带回的《屈原》连环画中得来的。书定价0.18元,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的画面,如同一幅幅生动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也为我的童年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那个叫江恩莲的女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汨罗江畔的屈原峨冠博带、孤独伫立、忧国忧民的形象,每幅画面都仿佛有生命一般,将屈原的故事鲜活呈现在我眼前。而与屈原紧密相连的,就是粽子。漫画里,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纷纷用粽叶包米投入江中。我第一次知道了,端午还有吃粽子的习俗。
对这位爱国诗人满怀崇敬的同时,也对那未曾品尝过的粽子充满好奇与向往。想象着那翠绿粽叶包裹着软糯糯米的模样,想象着那独特的味道究竟是怎样的,也想象着汨罗江的样子。因为我生活之处没有江,只有黄河,而河水又是那么混浊,看不到鱼虾。在河边涮下脚,指甲缝里都是泥沙。河水还有漫过堤岸决堤的风险。记得每逢汛期,妈妈都会把家里她认为重要的物品包裹好,时时做好水灾来临逃难的准备。我想江水一定不会如此凶猛,一定是清澈温和的,那么多粽子投进去,鱼虾一定是欢快的,江边的人们,用吃粽子纪念屈原,粽子一定是美好可口的东西,肯定比菜角糖糕更加美味。那本定价0.18元的连环画,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我幻想的源泉,照亮了我对粽子充满向往的童年时光。
时光流转,童年早已远去,回望过去,依然能记起对粽子的向往渴望。当兵后,军营的端午节隆重而热烈,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口味各异,但对粽子的喜爱是一致的,白生生的糯米,绿莹莹的粽叶,红彤彤的大枣,还有油汪汪的腌肉,每个人都是粽子的生产制造者,那份兴奋和期待,总能将节日氛围烘托到极致,我也是在军营练就了包粽子的手艺。成家后每年端午我都会包上一大锅粽子,自家享用的同时分送左邻右舍,广受好评。
如今的端午节,超市里会摆满各式各样的粽子,琳琅满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采购。端午节还被国家确定为法定节假日。有关端午的问候与祝福,也是铺天盖地,占满手机屏幕。
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不只是对美食的品鉴,更是对传统文化深入骨髓的珍藏与传承,这份珍藏与传承,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还将永远熠熠生辉。
(作者为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有专著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