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爆大雷!7款名牌酸奶下架,官方彻查配料成分,竟然全是科技糖水
创始人
2025-07-16 12:44:48
0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当代社会,“吃饱”早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人开始重视“吃得健康、吃得科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酸奶因其美味与营养双重属性,成为千家万户的首选。

尤其是一些主打“活性益生菌”“高钙”“低糖”的酸奶品牌,更是在超市冷柜里占据C位,广告语直击消费者对于健康生活的向往。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国家监管层面对食品安全审查的不断深入,一些令人震惊的事实被揭开。

那些包装精美、宣传华丽的酸奶,竟然多数只是经过“科技调制”的“高糖饮料”,不仅营养价值严重不足,甚至潜藏健康风险。

“科技糖水”真相

酸奶曾是健康饮食领域的“明星”,但随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乳制品的持续抽检,酸奶行业逐渐显露出深藏的弊病。

2025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主流酸奶品牌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有7款在一线城市高频出现的知名酸奶因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达标、添加剂超标被点名通报

按国家标准规定,发酵乳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2.3克/100克,但被通报的这些问题产品普遍只有1.2克/100克,连标准的一半都未达到。

而在配料表中,本应排在第一位的“生牛乳”被“水”和“白砂糖”所取代,有的产品白砂糖含量竟超过40%,成为“高糖饮料”的真实写照。

这些酸奶之所以在外观和口感上依旧“浓稠顺滑”,完全依赖增稠剂和香精的作用。

羧甲基纤维素钠、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等常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让本应稀薄的水状饮品变得稠密、仿佛“真酸奶”。香精则帮助调出熟悉的“奶香味”,以假乱真。

这类产品虽成本极低,营养成分几近空壳,却能凭借包装与广告成功俘获消费者信任。

这些问题产品往往集中销售于信息相对闭塞的三四线城市,主要消费群体锁定为老人和年轻父母,利用他们对“营养补充”“健康成长”的心理需求进行精准营销。

套路重重,全是“心机陷阱”

除了成分上的虚假,商家在包装与宣传上更是花样百出,不惜通过误导性的文字游戏、营销话术来规避监管。

真正的酸奶应明确标注为“发酵乳”或“风味发酵乳”,而许多问题产品则以“酸乳饮品”“含乳饮料”“乳酸菌风味”等模糊字眼出现,消费者在不了解标准的情况下,很容易误认为是“真酸奶”。

有些产品更是把“酸奶”两个字印得极大显眼,而真正表明类型的文字缩小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这种“视觉欺诈”使得不少消费者根本无从辨别。

2024年,一款主打“现制现售”的酸奶品牌Blue glass推出“Super boy男友力”酸奶,其广告语中使用“18岁以下不卖,60岁以上不敢卖”等暗示性语言,利用消费者对于“补肾壮阳”等需求进行引导,同时声称产品含有“玛咖、鹿鞭”等具有“特殊功效”的成分,结果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以“虚假广告”为由处以40万元罚款。

更为典型的是“马甲产品”现象。一款名为“Melodicent”的全脂高钙营养粉曾因虚假宣传与伪装进口品牌遭下架处理,但不到两个月时间,换个包装、换个名字后重新出现在市场上,变身为“Mentrience”品牌。

配料表与生产批号完全一致,只是将产品类型从“方便食品”改为“固体饮料”,照样在直播间大肆宣称“澳洲进口”“高钙补钙”,继续欺骗消费者。

这些层出不穷的套路背后,是对法律边界的试探和对消费者认知漏洞的利用。

调查显示,这些被处罚的产品普遍生产成本不足2元,却能在市场上以10元以上的价格出售,暴利空间之大令人震惊。

更有甚者,在被监管部门处罚后,部分商家并未停止违规行为,仅仅将标签字体缩小、将敏感信息弱化处理,就继续销售原配方产品,继续“换汤不换药”地侵害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如何自保

面对市面上真假难辨的酸奶产品,消费者该如何擦亮双眼、避免上当受骗?除了依靠监管加严,更需掌握一些基本的辨别技巧。

正规酸奶产品应明确标示“发酵乳”或“风味发酵乳”。如果写着“风味含乳饮料”“酸乳饮品”“乳酸菌饮品”,那本质上就是饮料而非发酵乳。遇到包装正面写着大大的“酸奶”,背面却注明“乳饮料”的产品时,务必提高警惕。

按照国家标准,酸奶配料表第一位应为“生牛乳”,成分应尽量简洁,只包括生牛乳、发酵菌种,可能少量添加糖。而那些将“水”和“白砂糖”排在前位,甚至出现多种增稠剂、稳定剂、香精的产品,基本可以断定为“科技糖水”。

关注营养成分表,重点观察两个指标: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风味发酵乳蛋白质应≥2.3克/100克,碳水含量最好≤12克。如果蛋白质偏低而碳水过高,比如常见的1.2克蛋白质配15克碳水,说明摄入的主要成分其实是糖分而非蛋白。

此外,还可以通过保质期和储存方式辅助判断。真正含活菌的酸奶通常需冷藏保存,保质期不会超过21天;而常温酸奶多为灭活菌产品,营养价值和益生菌活性较低。

与此同时,不少超市已主动在冷柜旁设立酸奶产品提示卡,用红笔圈出重点营养成分并标示推荐标准,极大地便利了消费者选购。

更重要的是,社会监督体系也在逐步健全。今年上半年,全国12315平台共受理乳制品相关投诉1.2万件,累计下架问题产品达230吨。说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不再沉默,正在用行动推动行业净化。

结语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尤其是对于寄望通过饮食提升生活质量的现代人来说,酸奶等功能型饮品更承载着对健康生活的期待。但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当所谓的“营养饮品”被一一证实为“科技糖水”,消费者的信任和选择也变得更加慎重。

幸好,监管机制正在不断升级,消费者的意识也在逐渐觉醒。这场酸奶行业的“清洗行动”,不仅是一次产品质量的整顿,更是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不再满足于“包装精美的说辞”,而开始追问:这个产品,真的有营养吗?这背后的成分,我了解吗?这样的理性与警觉,正是保障健康消费最坚实的基石。

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愿我们都能做出“看得懂标签、看得穿套路”的选择,喝到真正安心、真实、营养的那一杯酸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喝不上”到“放心喝”,中国... 中国人为了喝一杯新鲜牛奶,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60年代,住在内蒙古草原黄金奶源带附近的人,天天把牛奶...
山姆下架好丽友背后:零食们借山... 引发会员不满后,山姆迅速把好丽友下架了。 7月15日晚,南都湾财社记者留意到,山姆APP已下架“低糖...
这一锅包菜香肠,香到能把魂勾走 在我家的美食记忆库中,包菜香肠烩绝对是占据C位的“宝藏家常菜” 。这道菜就像生活里的小确幸,食材常见...
流口水ing!金沙滩啤酒城这五...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将于7月18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金沙滩啤酒城开幕,啤酒城内五处不能错过的美食打卡...
原创 天... 夏季炎热,影响食欲,很多人都喜欢吃一些重口味的菜肴才增加食欲,其实挑选一些少油少盐少糖的菜,多吃些高...
奈雪的茶“瘦瘦小绿瓶”瘦的是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月16日,近来现制茶饮店纷纷推出羽衣甘蓝饮品,成了新晋“网红”。原本口感苦涩的...
不酿酒精酿故事!妙哉:白酒圈的... 当朋友递来一杯琥珀色的酱酒,你或许不知道——这杯子里藏着12987古法密码、赤水河的红土基因,还有一...
早稻收割进行时 盛夏时节,农民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早稻,收割机轰鸣穿梭在稻田间,一幅幅丰收的画卷徐徐展开。 ↑2025...
原创 5... 大家好呀!我是爱下厨的老王。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家四口的日常晚餐,50块钱不到就能搞定三菜一汤...
茶颜出海,不卖奶茶 来源:猎云精选,文/韩文静 在新茶饮品牌集体奔赴海外市场的浪潮中,茶颜悦色终于按下了出海启动键。 7...
原创 传... 在探索美食的旅途中,我们总能找到那些能够唤醒味蕾记忆的传统佳肴。客家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
即食粉丝安全吗?丽星酸辣粉设备...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食的热情持续升温。去年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以方便粉丝、碗装酸辣粉为...
从跟风到领跑:张子全都匀毛尖茶... 当超市货架上的啤酒还在比拼 “泡沫更丰富”“麦芽浓度更高” 时,一款带着兰花香的啤酒正在悄悄改写行业...
夏天是雪糕大卖的大好时机,却与... 作者:龚进辉 一年一度的夏天来了,正值雪糕冷饮大卖的大好时机,却与当年的网红雪糕“钟薛高”无关。有眼...
原创 清... 清炖大骨头是一道家常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尤其适合秋冬季节食用。大骨头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和胶...
重磅发布!淄博这些美食入选“山... 7月14日, 山东省商务厅发布 100款“2025山东省地标美食”。 其中,淄博共有8款美食成功入...
吃完上海最红的小馆子,感觉挺难... 中式板前、人均40、只有3桌、老板主动求差评……上海近期热度最高的苍蝇小馆,莫属这家开在成都北路上的...
头伏饺子二伏面,十种馅料饺子任... 7月20号,今年这“三伏天”可就正式拉开帷幕了!都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伏天里吃饺子,那是老辈人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