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当代社会,“吃饱”早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人开始重视“吃得健康、吃得科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酸奶因其美味与营养双重属性,成为千家万户的首选。
尤其是一些主打“活性益生菌”“高钙”“低糖”的酸奶品牌,更是在超市冷柜里占据C位,广告语直击消费者对于健康生活的向往。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国家监管层面对食品安全审查的不断深入,一些令人震惊的事实被揭开。
那些包装精美、宣传华丽的酸奶,竟然多数只是经过“科技调制”的“高糖饮料”,不仅营养价值严重不足,甚至潜藏健康风险。
“科技糖水”真相
酸奶曾是健康饮食领域的“明星”,但随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乳制品的持续抽检,酸奶行业逐渐显露出深藏的弊病。
2025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主流酸奶品牌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有7款在一线城市高频出现的知名酸奶因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达标、添加剂超标被点名通报。
按国家标准规定,发酵乳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2.3克/100克,但被通报的这些问题产品普遍只有1.2克/100克,连标准的一半都未达到。
而在配料表中,本应排在第一位的“生牛乳”被“水”和“白砂糖”所取代,有的产品白砂糖含量竟超过40%,成为“高糖饮料”的真实写照。
这些酸奶之所以在外观和口感上依旧“浓稠顺滑”,完全依赖增稠剂和香精的作用。
羧甲基纤维素钠、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等常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让本应稀薄的水状饮品变得稠密、仿佛“真酸奶”。香精则帮助调出熟悉的“奶香味”,以假乱真。
这类产品虽成本极低,营养成分几近空壳,却能凭借包装与广告成功俘获消费者信任。
这些问题产品往往集中销售于信息相对闭塞的三四线城市,主要消费群体锁定为老人和年轻父母,利用他们对“营养补充”“健康成长”的心理需求进行精准营销。
套路重重,全是“心机陷阱”
除了成分上的虚假,商家在包装与宣传上更是花样百出,不惜通过误导性的文字游戏、营销话术来规避监管。
真正的酸奶应明确标注为“发酵乳”或“风味发酵乳”,而许多问题产品则以“酸乳饮品”“含乳饮料”“乳酸菌风味”等模糊字眼出现,消费者在不了解标准的情况下,很容易误认为是“真酸奶”。
有些产品更是把“酸奶”两个字印得极大显眼,而真正表明类型的文字缩小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这种“视觉欺诈”使得不少消费者根本无从辨别。
2024年,一款主打“现制现售”的酸奶品牌Blue glass推出“Super boy男友力”酸奶,其广告语中使用“18岁以下不卖,60岁以上不敢卖”等暗示性语言,利用消费者对于“补肾壮阳”等需求进行引导,同时声称产品含有“玛咖、鹿鞭”等具有“特殊功效”的成分,结果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以“虚假广告”为由处以40万元罚款。
更为典型的是“马甲产品”现象。一款名为“Melodicent”的全脂高钙营养粉曾因虚假宣传与伪装进口品牌遭下架处理,但不到两个月时间,换个包装、换个名字后重新出现在市场上,变身为“Mentrience”品牌。
配料表与生产批号完全一致,只是将产品类型从“方便食品”改为“固体饮料”,照样在直播间大肆宣称“澳洲进口”“高钙补钙”,继续欺骗消费者。
这些层出不穷的套路背后,是对法律边界的试探和对消费者认知漏洞的利用。
调查显示,这些被处罚的产品普遍生产成本不足2元,却能在市场上以10元以上的价格出售,暴利空间之大令人震惊。
更有甚者,在被监管部门处罚后,部分商家并未停止违规行为,仅仅将标签字体缩小、将敏感信息弱化处理,就继续销售原配方产品,继续“换汤不换药”地侵害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如何自保
面对市面上真假难辨的酸奶产品,消费者该如何擦亮双眼、避免上当受骗?除了依靠监管加严,更需掌握一些基本的辨别技巧。
正规酸奶产品应明确标示“发酵乳”或“风味发酵乳”。如果写着“风味含乳饮料”“酸乳饮品”“乳酸菌饮品”,那本质上就是饮料而非发酵乳。遇到包装正面写着大大的“酸奶”,背面却注明“乳饮料”的产品时,务必提高警惕。
按照国家标准,酸奶配料表第一位应为“生牛乳”,成分应尽量简洁,只包括生牛乳、发酵菌种,可能少量添加糖。而那些将“水”和“白砂糖”排在前位,甚至出现多种增稠剂、稳定剂、香精的产品,基本可以断定为“科技糖水”。
关注营养成分表,重点观察两个指标: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风味发酵乳蛋白质应≥2.3克/100克,碳水含量最好≤12克。如果蛋白质偏低而碳水过高,比如常见的1.2克蛋白质配15克碳水,说明摄入的主要成分其实是糖分而非蛋白。
此外,还可以通过保质期和储存方式辅助判断。真正含活菌的酸奶通常需冷藏保存,保质期不会超过21天;而常温酸奶多为灭活菌产品,营养价值和益生菌活性较低。
与此同时,不少超市已主动在冷柜旁设立酸奶产品提示卡,用红笔圈出重点营养成分并标示推荐标准,极大地便利了消费者选购。
更重要的是,社会监督体系也在逐步健全。今年上半年,全国12315平台共受理乳制品相关投诉1.2万件,累计下架问题产品达230吨。说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不再沉默,正在用行动推动行业净化。
结语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尤其是对于寄望通过饮食提升生活质量的现代人来说,酸奶等功能型饮品更承载着对健康生活的期待。但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当所谓的“营养饮品”被一一证实为“科技糖水”,消费者的信任和选择也变得更加慎重。
幸好,监管机制正在不断升级,消费者的意识也在逐渐觉醒。这场酸奶行业的“清洗行动”,不仅是一次产品质量的整顿,更是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不再满足于“包装精美的说辞”,而开始追问:这个产品,真的有营养吗?这背后的成分,我了解吗?这样的理性与警觉,正是保障健康消费最坚实的基石。
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愿我们都能做出“看得懂标签、看得穿套路”的选择,喝到真正安心、真实、营养的那一杯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