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镇麻竹笋。
门楼富村成熟的嘉宝果。
麻竹笋鲜美爽口,英红九号茶香四溢,还有牛大力鹅、民安鸡、湴镇萝卜等系列土特产激发食客的味蕾……
佛冈县龙山镇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擦亮土特产“名片”,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让土特产焕发新活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文/图:罗沅琪 何嘉林
科学谋划
育一方“对味”特产
近年来,龙山镇积极响应清远市发展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号召,在门楼富村、从化围村等地引入麻竹笋、英红九号红茶产业,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强力“助推器”。
今年春,从化围村150亩的英红九号茶园迎来首次采茶。这片生机勃勃的茶园,曾因黄龙病肆虐而一度撂荒,如今再次复苏。
为什么引进英红九号?早前,为解决村里的撂荒地现象,从化围村“两委”干部杨浩平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把本地土壤送到广州进行检测,寻找适合本村种植的作物。经过科学检测,发现从化围村适合种植红茶,便引种了英红九号。
田间低头卖力耕耘,市场销售多方开拓新渠道。一方面,与茶叶经销商、电商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茶叶销路畅通;另一方面,推出“茶园采摘体验+茶艺品尝”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农旅融合增加收入。如今,从化围村不仅成功盘活了这150亩撂荒地,还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选择。
初次引入农业新品种,对当地村民是新鲜事,因此鲜有人愿意承担风险进行投资。面对这种情况,龙山镇政府与当地村委会组织村内有威望、敢尝试的村民赴产业成熟地区考察学习,用事实打消村民心中的顾虑,吸引越来越多村民投入土特产产业发展中。
目前,龙山镇大部分村(居)均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值得一提的是黄塱村粉蕉产业、门楼富柑橘产业成功申请了“一村一品”项目,门楼富村麻竹笋产业年产量达300万公斤,年产值达800万元。
资源整合
壮大生产规模
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规模化。以往由于科学性规划不足、传统农业生产收益微薄等原因,部分土地、鱼塘等资源被闲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要实现土特产规模化生产可谓困难重重。
为实现资源整合,推动土特产规模化生产,龙山镇深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政策,充分依托省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平台,推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流转高效化、规范化、透明化。今年以来,龙山镇在广东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平台成交项目10宗,成交总金额65万元。
另外,龙山镇政府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则坚持做好群众“贴心人”,耐心解释相关政策与产业发展前景,争取群众支持及参与资源流转。
通过资源盘活及整合,龙山镇土特产逐步向规模化生产迈进,鹤田村整合了约1270亩土地,建设规模化水稻种植地,年产量可达45万公斤;从化围村成功整合盘活150亩撂荒地,建成英红九号种植基地,促进村民人均年收入增收超8000元;全镇麻竹笋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除此以外,龙山镇夏威夷果、甘蔗、嘉宝果等农产品种植面积均已超过100亩,产业不断壮大。
科技赋能
夯实发展基础
盛夏时节走进龙山镇的三华李种植基地,紫红色果实缀满枝头,散发出阵阵诱人果香。果农们戴着草帽穿梭其间,将丰收的喜悦装进筐中。“我们基地年产量稳定在3万—4万斤。”三华李种植基地负责人曹锡强介绍。
为做强三华李特色种植,龙山镇政府积极牵线搭桥,引进韶关翁源优质品种,联系省农科院建立种苗繁育基地购进优质种苗,从源头保障品质。同时,通过“政府+科技特派员+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由种植基地牵头,开展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地进行指导。
此外,龙山镇主动链接省农科院等一批农业科研院校,与一批实力较强的农业公司建立合作,从源头上的科学选种育种,到日常用无人机技术、精准滴灌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现代化管护,助力农产品增产提质。
值得一提的是,龙山镇通过建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引回一批高学历、懂技术、带动强的“农专家”,其中段海涛先后创建了锄头粑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占果红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举办农技培训,惠及超过1200人。牛大力鹅养殖户朱海柱通过创立专业合作社,积极给予技术、管理方面的指导,带动村民群众养殖牛大力鹅,并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共培养养殖人才超过40名。
■延伸
三产融合 深挖价值
龙山圩镇旁近300亩的连片稻田里,稻草人打卡点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这片稻田公园产出的农家米,也成了游客们带回家的佳品。
放眼各个村,依托沃柑、晶宝梨、嘉宝果等农产品建成的林果采摘园,不仅方便游客品尝新鲜水果,更成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好去处。在龙山,土特产产业早已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互融互促。
龙山镇将土特产采摘、品尝,农家乐体验等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中,进一步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效提升了土特产的知名度与销量,更是让土特产成为乡村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版统筹: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