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日入伏。暑气像无形的蒸笼,热浪翻涌,人常感疲乏乏力,汗流如注。此时,老祖宗的智慧结晶便如清风拂过耳边:“入伏不补,秋冬受苦”。这并非无端忧虑。酷暑中人体阳气随汗水向外奔流,内里却悄然虚弱。若此时一味贪凉饮冰,让寒邪趁虚而入,待到秋凉冬寒,那困乏无力、手脚冰凉、容易受寒的苦楚,便是入伏时种下的因了。
因此,入伏养生,首重“扶阳”——要如同照料一株在烈日下生长的幼苗,小心呵护体内那点珍贵的阳气。下面三种食物,便是此时节温煦身体、补阳健脾的恩物。
一、羊肉:驱寒温阳的“夏养珍品”
若说夏季食羊肉,许多人怕是眉头先皱。其实,古人早已懂得“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智慧。羊肉性温热,入脾肾二经,能温中补虚、益气助阳,尤其适合伏天里阳气耗散、脾胃虚寒之人。
不过,羊肉那点“膻味”确实是个门槛。此时只需一锅山药胡萝卜羊排炖汤,便能化膻为鲜,温而不燥。
做法如下:
1. 羊排斩块,凉水下锅焯烫(加料酒、姜片),水沸后捞起洗净;
2. 另起砂锅,放入羊排、拍松的姜块、几颗红枣,添足量热水;
3. 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放入滚刀块的山药和胡萝卜,再炖半小时;出锅前撒点盐、白胡椒粉,点缀香菜即可。
汤色清润,肉已脱骨,山药胡萝卜吸饱了肉香,入口绵软甘甜。一碗下去,暖意从胃里缓缓升腾,是伏天里熨帖脾胃、驱散寒气的绝佳选择。
二、生蚝:潜藏海水的“滋阴扶阳宝”
生蚝素有“海中牛奶”美誉。其性虽微寒,却独具滋阴养血、潜阳安神之效。伏天炎热,汗出伤津,心神易浮越。生蚝蕴含的丰富锌元素及独特滋养力,恰能补充耗散的津液,安抚浮躁的心神,暗中助益阳气潜藏涵养。
夏季食生蚝,贵在取其鲜美清润。一道生蚝豆腐汤,做法极简,却最能激发那口来自海洋的鲜甜。
做法如下:
1. 嫩豆腐切小块;几朵鲜香菇切片;生姜切细丝;
2. 新鲜生蚝肉(带壳需先撬取)用少许淀粉轻轻抓揉,清水漂洗干净;
3. 锅中加少许油,爆香姜丝和香菇片,添入适量热水烧开;
4. 放入豆腐块,小火煮约五分钟;转中火,放入生蚝肉,待汤将沸未沸、蚝肉边缘微卷时立即关火;撒盐、白胡椒粉、几滴香油,最后点缀葱花或香菜。
汤清如水,豆腐嫩滑如凝脂,生蚝肉饱满鲜甜。那口汤滑入喉咙,仿佛含着温润的海水,瞬间平息了暑气带来的烦躁。
三、鸡肉:温和补气的“扶阳主力军”
鸡肉甘温,功擅补中益气、温养脾胃。伏天体力消耗巨大,脾胃功能亦易疲弱。鸡肉性味平和,不似牛羊肉那般峻补,补而不滞,正适合为疲惫的身体温和注入能量,扶助阳气升发,是伏天扶阳餐桌上的“中流砥柱”。
要让鸡肉在伏天更开胃下饭,红烧鸡块炒青椒是个好主意。先红烧入味,再配青椒快炒,辛香开胃,浓淡相宜。
做法如下:
1. 鸡腿或鸡翅根斩块,冷水下锅焯烫,捞出沥干;
2. 热锅凉油,放几粒冰糖小火炒至枣红色(糖色);
3. 迅速倒入鸡块翻炒上色,加入姜片、葱段、一粒八角、一小块桂皮炒香;
4. 烹入料酒、生抽、少许老抽,加热水没过鸡块;大火烧开转小火焖炖约二十分钟;待汤汁收浓,加盐调味,盛出鸡块备用;
5. 原锅留底油(或新起油锅),下蒜片爆香,倒入青椒块(或彩椒)快速翻炒至断生;倒入红烧好的鸡块,大火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鸡肉裹着酱香,软嫩入味,青椒的脆爽与微辣巧妙解腻。连汤汁都舍不得浪费,拌饭一绝,暑热带来的食欲不振,此刻便烟消云散。
入伏不补,秋冬受苦。这句话穿越时光,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健康之道,在于顺应天时,在季节的缝隙里,为身体添一把恰到好处的薪火。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