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乐交融、光影流转。伴随着优雅的传统乐声,身着汉服的舞者在席间翩然起舞;台下,一道道川味佳肴陆续上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既是“看客”,也是“食客”,在此体验一场沉浸式文化盛宴。
这里的菜,不止是菜;这里的表演,也不止是表演。
开业两年,这家位于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的全景沉浸式礼乐文化主题餐秀——蜀宴赋已然火遍全球,成为成都文旅消费场景的一张“新名片”,也为成都这座城市,拓展了关于文化、旅游、消费融合的新想象。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理工男”跨界的创业尝试。上个世纪90年代,四川蜀宴赋餐饮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蜀宴赋品牌出品人杨孜从央企离职,开启创业生涯,机械工程师出身的他,先后涉足能源、房地产、传媒等多个领域。60岁那年,杨孜创立蜀宴赋,这一全景沉浸式概念的餐秀体验场景迅速在社交媒体上爆火,受到了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区的海外消费者热烈欢迎。
为何开辟“文旅+餐饮+演艺”这样一条看似小众、成本颇高的赛道?又为何将这场“餐饮实验”落子成都?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对话蜀宴赋品牌出品人杨孜,用他的创业故事,呈现成都在文化、商业、旅游等多领域融合的发展样本。
一场跨越千年的餐秀
如何在成都火出圈?
餐饮业,竞争激烈。近年来,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不少创业者的共识。但杨孜却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餐饮业竞争激烈,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走到头了’,而是它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会发生变化。”
在他看来,后工业时期,社会将会飞速发展,“黑灯工厂、无人驾驶越来越普及,但人是群居动物,人与人的交流,总要在其他领域发生,比如文旅、餐饮等行业,就是连接情感与社交的天然场景。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主动探索新型的餐饮方式、新型的服务方式、新型的文旅表达方式,以及餐饮业未来的可能性。”
从吃饭到看秀,从文化到消费,杨孜探索创立的蜀宴赋,本就是成都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本。
记者了解到,蜀宴赋的节目以朝代为序,席穿六朝六代,无论是掌灯仪式、汉代乐舞《踏鼓优》《凤求凰》,还是唐代乐舞《丝路魅影》《薛涛》,以及宋代舞秀《御宴簪花》、戏歌《明月几时有》,都极具古典蜀韵。
“我们的节目是按照历史脉络进行叙述的,大多以历史上耳熟能详的事件以及诗歌等文化作品为基础进行编排。”杨孜提到,起初,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试错的过程,“比如,由于是跨界创业,我们编排的节目不‘对味’,消费者不喜欢,后续就又在节目主题、舞蹈编排、多媒体效果等方面不断尝试,累计开发的节目数量也从原来的7个拓展为现在的近20个。如今,每个季度,我们都还将上新节目。”
沉浸感,来自历史文化的渗透,更来自细节的打磨。
在服装方面,蜀宴赋邀请中国歌舞剧院首席服装设计师阳东霖设计了蜀宴赋前厅9.5米长的华服,以及舞台表演当中的部分节目服装,从形制上参考了古代服饰特点;其他服饰,则由成都本土团队师野团队进行设计。
“在餐食设计上,我们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分餐礼制,让顾客分席而坐,这对菜品温度、时间、顺序等细节要求极高;在光影效果上,则引入专业舞美舞秀视觉技术,通过灵活手法实现时空穿越的舞台氛围。”杨孜介绍,为强化沉浸感,蜀宴赋还引入“换装”体验,可挑选超400套汉服主题妆造,不少顾客会主动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带动蜀宴赋话题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突破千万曝光量。
这些设计,既契合成都加快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城市战略,也顺应了年轻一代对沉浸式、场景化消费体验的需求。
“传统的餐饮提供的是热量,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但文化餐秀还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价值、传播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价值。对消费者而言,这些要比单纯的餐饮能带来更多‘内啡肽’,从而产生1+1>2的效果。”杨孜说。
文化、商业与城市气质叠加
蜀宴赋跑出成都“加速度”
为何选在成都?起初,杨孜考察了不少城市。理工科出身的他,决策时更注重理性与务实。
“和其他城市相比,一方面,成都的发展空间广阔。服务业、文旅业,最重要的是有‘人’,近年来,成都的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等行业飞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人才前来,这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坚实的消费者基础。”杨孜坦言,另一方面,成都还是一座包容性极强、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成都人不排外,接纳所有来客,无论是本地人、外省游客,还是国际友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一种自在和归属感。”
正因如此,蜀宴赋自开业以来,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客流。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蜀宴赋门店已经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约占60%,在一些国外假期期间,境外游客的占比能够达到约30%。
“此前,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师生来蜀宴赋包场,还有来自新西兰的100多位国际友人在此相聚。无论是东南亚、欧洲,还是北美,越来越多国际游客将蜀宴赋视为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东方美学的重要一站。”杨孜表示。
今年,成都提出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也让杨孜看到了更多机遇,“文化、商业、旅游的融合,最终为消费者提供的是情绪价值,让人获得愉悦和满足。正如消费者选择蜀宴赋,表面上是为了那一场华美的乐舞、一道精致的菜肴,内里则是对仪式感、归属感、美感、文化认同的追求。”
作为成都本土企业,应该如何将文商旅体真正结合起来?他认为,放大成都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关键。
杨孜说,成都拥有全国最长的城市绿道、丰富的体育休闲资源,这与城市的文化、旅游、商业业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活消费场景。“来成都的人,不只是为了‘吃好、耍好’,更是为了在这里找回一种安逸与自在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氛围,是成都文商旅体融合的最大底色。”
如今,杨孜正筹备新一轮扩张,“今年9月,我们的上海门店即将开业,打造蜀宴赋2.0版本,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结合城市特质和消费需求,对业态、服务、项目等进行多维度的迭代。此后,我们还计划在成都打造蜀宴赋3.0版本,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元的体验,真正做出有成都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
而蜀宴赋团队,也在两年的发展中经历了飞速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十几人,到如今的二百多人,明年预计将达到五六百人。
杨孜笑着说,蜀宴赋的团队人才构成多元,“有管理者,有搞艺术和餐饮的,也有我这样的‘理工男’,但也因为大家所在的领域不同,所以往往‘头脑风暴’时能够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新点子。未来,我们希望继续扎根成都,拓展更多维度的文化消费空间,也希望借助成都这片沃土,将巴蜀文化、中华礼乐推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