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三秋近
林钟九夏移
2025年7月22日
我们迎来了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
时值大暑,恰逢三伏,骄阳似火,溽暑蒸人。
岭南人的消暑之道,既在三伏贴的药香里,也在烧仙草的清甜中,还系在那顶流传千年的客家凉帽上——竹篾为骨,轻布作帘,既挡骄阳又纳凉风,自成一方清凉地。
关于这顶凉帽的渊源,惠州民间流传着一段佳话。北宋年间,谪居惠州的苏东坡见爱妾王朝云顶着烈日在花园劳作,便在当地竹笠中间开一孔,以容纳她的发髻,制成舒适的帽子。这一巧思被当地人争相模仿,渐成今日所见之客家凉帽。
曾几何时,客家凉帽盛行一时,远销海外,是客家女子的日常必备。而今,凉帽已不再是人们的必需品,但仍有匠人坚守这门手艺。陈瑾瑜便是其中之一,她从妈妈手中接过传承的担子,如今已是这项省级非遗的“守艺人”。
小小一顶凉帽,做起来工序繁杂,从原材料到成品,多达20多道工序,全凭一双巧手细细打磨。竹篾在匠人的指间飞舞,行云流水间最终化作一顶精巧的凉帽。
为了让凉帽重焕生机,匠人们正进行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竹编小风铃装扮了今人窗台,凉帽纹样跃上少年手中的团扇,创意凉帽甚至化作复古热潮中的时尚单品……这些带着凉帽记忆的文创小物,正悄然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竹篾千丝,幻化无数巧思。这顶凉帽,是“有太阳有海水处就有客家人”的乡愁记忆。那细密的竹纹,摇曳的帽布,穿越千年,仍有一脉清新的山风留存,诉说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
大暑时节,愿这顶客家凉帽,能为您撑起一方清凉。
文案创意|梁泽铭
手绘、视频|范英兰 何晓晨
配音|陈瑾瑜
策划统筹|纪映云 吴瑕
监制|郑华如 朱帆
联动|贺沁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