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事儿得掰开揉碎了说——农夫山泉红瓶尖叫,就是那瓶喝起来带气儿、甜了吧唧的运动饮料,在二手平台上被炒到8900块钱一箱!你没听错,不是89,不是890,是8900!一箱15瓶,合着每瓶593块,比茅台还贵!更魔幻的是,这玩意儿现在是临期的,保质期就剩俩月,喝了怕不是要当场“尖叫”?原价75块的饮料,一年不到翻了118倍,卖家还喊着“绝版保真,升值空间巨大”。我寻思这哪是卖饮料啊,这是把糖水当比特币炒呢?今天咱就扒扒,是谁在拿临期饮料当“理财品”,又是谁在为这荒唐的溢价买单?
一、8900块一箱的糖水:当“纪念款”成了割韭菜的镰刀
先给不明真相的朋友补个课:红瓶尖叫是农夫山泉2024年出的20周年纪念款,去年9月限量发售1万箱,每箱15瓶卖75块,合5块钱一瓶,当年超市货架上随处可见。现在呢?二手平台上,有卖家挂出8900元的天价,页面写着“20周年限定,错过再等20年”“收藏级饮品,喝的是情怀,藏的是财富”。更绝的是,另一卖家直接标注“生产日期2024年7月31日,保质期365天”——掐指一算,现在离过期就剩俩月,合着这“理财产品”还带保质期,到期自动清零?
咱来算笔账:8900块钱,能买118箱原价尖叫,够你从今年喝到2035年;能买296杯奶茶,天天喝不重样;就算买汽油,也能加120升,够你从北京开到上海。结果有人拿这钱买一箱临期糖水,图啥?卖家说“升值空间大”,可这玩意儿既不能像茅台越陈越香,也不能像邮票隔绝空气保存,它是瓶饮料啊!开瓶就得喝,不开瓶就得过期,难不成买回家供起来,每天三炷香祈祷它“发酵成文物”?
二、从鞋圈到饮料圈:炒货江湖的“割韭菜”三板斧
其实8900块的尖叫不算新鲜事,这几年“万物皆可炒”的闹剧早就上演过:AJ球鞋炒到10万一双,星巴克猫爪杯被炒到2000块,就连麦当劳的小黄人玩具都有人加价10倍卖。这些炒货套路,说白了就三板斧,咱们今天挨个拆穿:
第一斧:制造稀缺性,把“量产”说成“孤品”
红瓶尖叫明明发售了1万箱,15万瓶,这叫稀缺?当年茅台飞天年产几万吨,照样有人炒;现在某些品牌的“联名款”,动辄“全球限量5000件”,结果电商平台一搜全是“现货秒发”。商家嘴上喊着“手慢无”,背地里偷偷补货,就跟钓鱼似的,勾着你加价抢。二手平台上那些喊“绝版”的卖家,说不定手里就囤了几十箱,就等傻子上钩。
第二斧:绑定“情怀”,给糖水贴“文化标签”
“20周年纪念款”“一代人的回忆”——这些词听着熟悉不?80后回忆杀是AD钙奶,90后回忆杀是干脆面,00后回忆杀是元气森林。商家把饮料和“青春”“情怀”绑在一起,你买的就不是饮料了,是“逝去的童年”。可问题是,你童年喝的尖叫5块钱一瓶,现在卖你600块,这哪是卖情怀,这是把你的回忆按在地上摩擦,顺便掏光你的钱包。
第三斧:找“托儿”演戏,营造“抢疯了”假象
新闻里说“尽管溢价177倍,仍有10人想要”——这10个人是真想买,还是卖家的小号?懂行的都知道,二手平台“想要数”能刷,评论区能雇水军。之前有媒体曝光,某炒鞋群里,群主带头喊“这双鞋要涨到5万”,然后群成员互相加价演戏,引诱新人接盘。现在这套路用到饮料上了:你看,都10个人想要了,再不买就没了!等你真下单,卖家说不定就说“不好意思,被人拍走了”,转头挂个更高的价。
三、谁在为8900块的糖水买单?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
可能有人会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人家有钱乐意买,关你啥事?”这话没错,但问题是,真有人花8900买临期尖叫吗?我翻了几个二手平台,发现这些天价链接大多“零成交”,最高的也就几个“想要”。说白了,这就是卖家的“钓鱼链接”,挂个高价吸引眼球,真有人问,就说“已经卖了”,或者“可以议价”,最后几百块卖给那些“情怀党”,赚个差价。
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真有傻子上钩怎么办?之前就有新闻,老人被忽悠花2万买“保健饮料”,说能治百病;现在要是有年轻人被忽悠花8000买“收藏级尖叫”,说能升值,那不也是交智商税?更可怕的是,这种炒货风气会带坏市场:商家一看“限定款”能赚钱,以后谁还好好做产品?都去搞“联名”“纪念款”了;消费者一看“买饮料能升值”,谁还踏实工作?都去蹲点抢限定款了。
四、为啥总有人相信“糖水能升值”?焦虑时代的“财富幻觉”
说到底,8900块的尖叫背后,是一群人的“财富焦虑”。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工资涨得比蜗牛慢,房价涨得比火箭快,股市绿油油一片,基金亏得想跳楼。这时候有人告诉你:“买这个能升值!比炒股稳妥,比存银行赚钱!”你是不是也动心了?
这种“财富幻觉”,本质是想走捷径。就像当年的“P2P理财”,承诺“年化30%”,结果爆雷跑路;现在的“元宇宙房产”,炒到几千万一块地,结果连服务器都快关了。人们总觉得自己能“低买高卖”,赚快钱,却忘了一个基本常识: 任何不能产生实际价值的东西,炒作出来的价格都是泡沫,总有破的一天。
红瓶尖叫是饮料,它的实际价值就是解渴,最多加点情怀溢价,撑死了50块一箱。你非要给它赋予“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就跟把矿泉水瓶当古董卖一样可笑。退一万步说,就算它真能升值,你敢喝吗?过期饮料喝出问题,卖家能负责?你敢摆在家里当“藏品”?朋友来了问你:“这是啥宝贝?”你说:“8900块的尖叫,快过期了。”人家不把你当傻子才怪。
五、别让“炒货”毁了正常消费:咱们该怎么破局?
面对这些炒货闹剧,咱们普通人能做啥?其实很简单,记住三个字: 不买、不看、不传播。
不买:别当“接盘侠”
5块钱的饮料,你喝着甜;500块的饮料,喝着心塞。看到“限定款”“纪念款”,先问问自己:我是真喜欢,还是怕错过“发财机会”?要是为了喝,超市5块钱买一瓶;要是为了炒,劝你赶紧收手,你玩不过那些职业炒家。
不看:别给“炒作”流量
二手平台上那些天价链接,你越点进去看,卖家越高兴,平台算法还会推给更多人。遇到这种离谱的炒作,直接划走,别评论,别转发,让它自然沉底。没人关注,炒货自然就没市场了。
不传播:别当“免费水军”
“快看!尖叫炒到8900了!”——这种消息你转发一次,就帮卖家免费打了一次广告。就像当年的“双黄连能防新冠”,本来没人买,被一转发,药店全抢空了。咱们别当传话筒,让子弹飞一会儿,真相自然会出来:哦,原来就是个炒作闹剧。
当然,光靠消费者还不够,平台也得管管。二手平台不能只想着赚钱,对这种明显炒作、虚假标价的商品,该下架下架,该封号封号。饮料厂商也别老玩“限定款”套路,好好做产品,把饮料的价格打下来,让老百姓喝得起、喝得放心,比啥都强。
结尾
最后说句实在话:8900块的红瓶尖叫,喝的不是饮料,是智商税;炒的不是情怀,是焦虑。咱们普通人过日子,别总想着“一夜暴富”,也别被商家的“套路”忽悠。夏天到了,想喝尖叫,超市5块钱买一瓶,拧开盖子“啊”一声,解渴又痛快,这不比花8900块买一箱过期糖水强?
记住:真正的“财富密码”,从来不是炒出来的,是靠双手挣出来的。你要是真有钱没地方花,捐给山区孩子买文具,比买一箱临期饮料有意义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