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高温王者”,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段的到来。民间素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其名便道出了“热上加热”的特性。此时天地间阳气鼎盛,喜热作物疯长,雷阵雨也最为频繁。然而,酷暑也易耗散人体心气,如何安然度夏?古人的“伏羊”与“夏姜”智慧,提供了精妙的答案。
伏羊一碗汤:暑天里的温补之道
“冬补三九,夏补三伏”的谚语流传甚广。炎热常令人食欲不振,若只以青菜、米饭果腹,易致营养失衡。殊不知,羊肉正是暑天绝佳的滋补品。从现代营养学看,羊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E以及钾、铁、铜、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结构优异。中医理论则赋予其更深层的意义:羊肉性温味甘,入伏后食用,能有效“补气”、“祛湿”,此即“伏羊”习俗的养生核心。民间盛赞“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道出了其在暑天保健中的独特价值。
羊肉滋味鲜美,居兽类肉品前列,盛夏食之,堪称“六月奇鲜”。吃伏羊的习俗源远流长,从黄淮流域到东南沿海(如山东、河南、苏北、福建等地),尤其在大暑这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是许多地方的重要节令食俗。这一传统可追溯至西汉,《汉书·杨恽传》便有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羊炰羔,斗酒自劳。”可见当时农人已在酷暑伏日烹煮羊肉、羊羔犒劳自己。
暑天食羊,更契合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强调:“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大暑虽外热炽盛,人体阳气却因腠理开泄、汗出过多而易耗散,脾胃功能也易受暑湿困扰而虚寒。此时饮用温补的羊肉汤,恰恰能“补元阳”、健脾胃、祛湿气,正合“春夏养阳”的养生要旨,以内温抵御外热,调和阴阳。
夏姜佐餐:驱寒散热护脾胃
除伏羊外,大暑也是吃姜的好时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民谚,揭示了利用食物寒热属性顺应季节变化的养生智慧。大暑人体受暑热侵袭,出汗多,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上贪凉饮冷,易致暑湿困脾、脾胃虚寒。生姜性温,其含有的姜辣素能有效刺激味觉神经和胃黏膜,反射性增强胃肠蠕动与消化液分泌,从而提振食欲、促进消化。同时,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能兴奋大脑皮层、心脏及血管运动中枢,促进血液循环,驱散体内积聚的寒湿之气,缓解因脾胃虚寒带来的不适。
大暑的酷热,是对身体的考验,也蕴藏着古人的养生智慧。一碗温补的伏羊汤,几片辛散的生姜,看似简单,却深谙“春夏养阳”、调和阴阳之理。顺应天时,借食物之性以养身,让这份传承千年的“伏羊”与“夏姜”滋味,助我们安然度过一年中最炽热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