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百奇的三十年:从手工挤压到AI质检,中国零食智造的全球化叙事
扫码查看一盒百奇的生产履历,区块链记录跳动着:新疆小麦7:05入库,可可脂14:32注入生产线,AI质检17:19拦截0.3%瑕疵品……这些冰冷的数据,最终化为舌尖的温暖,也凝结着格力高三十年的智造跃迁。
2025年7月24日,上海奉贤格力高生产基地首次对外开放,揭开了这家日系零食巨头在中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序幕。3万平方米的车间内,早已不见昔日人工劳作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线,以及在毫米级精度下运行的AI质检系统。AI视觉检测系统以1.2毫米的精度,在0.1秒内精准识别每一根饼干的裂纹、涂层不均等瑕疵,彻底告别了人工质检时代。AGV物流机器人沿着地面蓝色磁轨无声穿梭,它们通过物联网实时接收指令,将面粉、巧克力等原料精准投送至17条生产线,搬运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30%。更令人惊叹的是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追溯小麦产地、油脂加工厂,甚至烘焙的温度曲线,数据的透明化构建了前所未有的信任。
回溯1995年,格力高在上海闵行设立首家工厂时,生产方式还停留在工人手工挤压饼干坯的阶段,每日产能远不及今日的十分之一。而如今的奉贤工厂,数字化看板遍布整个3万平方米的厂区:温度传感器实时调控烘焙炉温差,能耗降低18%;能效管理系统精确捕捉每一度电的流向,每年节省电费超过百万;冷却车间湿度波动超过阈值时,自动报警系统可在3秒内迅速响应。
这场智能制造的变革并非格力高一家独享。辣条巨头卫龙建成了全自动的“黑灯工厂”;魔芋爽生产线面积减半,产能却提升了200%;徐福记则斥资3000万元改造了6条沙琪玛生产线,日产量从6600箱飙升至16000箱,搬运工全部转岗成为技术人员。
智能制造的本质在于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格力高商品开发研究所敏锐地洞察到中国Z世代对甜食的诉求已从单纯的“解馋”转向“低负担”,随即启动了“减糖革命”。通过“本土洞察—试产验证—快速量产”的三环闭环模式,市场部从社交平台上抓取“控糖”话题,提炼出25%减糖的临界点;研发中心则以赤藓糖醇替代蔗糖,并通过千人盲测验证试产样本;柔性产线可在72小时内切换配方,新品上市周期压缩至30天。如今,植物基饼干、高纤维百奇等产品线已贡献了格力高在华营收增量的35%。正如格力高总经理井冈俊之所言:“用数据读懂中国胃,才能让科技不止于机器。”
格力高在长三角布局智能化生产的同时,整个中国零食产业链正经历着一场全域升级:丽星粉业46年来攻克“涂布工艺”难题,让酸辣粉告别了明矾添加剂,并占据了全球80%的市场份额;贵州黔忆丝借助7000名主播带货,日产10吨的土豆通过京东物流直达欧美餐桌;平江辣条以600亿的产值构建起辣味帝国,直播电商更推动麻辣王子营收年增45%。
技术红利也惠及中小厂商。卫龙将233项专利转化为“交钥匙工程”,输出非油炸挤压技术;丽星则联合百家工厂制定《酸辣粉团体标准》,将“零添加”推向行业新标杆。
站在奉贤工厂的观景廊道上,格力高技术负责人西胁照夫指向车间中央的数字孪生系统,展望未来:“下一步将引入AI预测性维护,在设备故障前进行干预停机。”更宏大的愿景则藏于研发实验室——基于消费者脑电波测试的口味模拟器、可降解植物包装等项目已进入孵化阶段。
当徐福记用60台AGV机器人重构物流中心,当卫龙魔芋爽以28%的市场占有率攻占东南亚市场时,中国零食的全球化叙事正被重新书写。
格力高的三十年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智造的本质并非机器替代人力,而是用科技重建“信任”。当消费者撕开包装的那一刻,看到的不仅仅是零食本身,更是一部透明可见的奋斗史。
"
下一篇:这个猪头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