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的发展轨迹始终与宏观经济脉搏同频共振。作为食品饮料产业的重要支柱,酒类消费的周期性特征尤为显著。
若将观察视角从短期市场波动转向长期结构性变化——包括GDP增速放缓至5%、人均GDP跃升至1.34万美元的经济转型,15-59岁人口占比跌破61%的人口变迁,以及“悦己消费”取代“面子消费”的观念革新——我们便能穿透行业迷雾,准确把握2025—2035年中国酒业的价值重构路径与竞争新范式。
这一跨周期视角,将为行业参与者提供至关重要的战略坐标系。
01
人口红利终结:
酒业增长逻辑彻底颠覆
酒类行业需求与宏观经济环境、人口结构变迁及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之前我提到,2000年至2024年,中国GDP增速从制高点14.20%的高增长回落至近两年的5.0%上下。与此同时,人均GDP实现了显著跃升,从959美元增至1.34万美元。
伴随着GDP和人均GDP增长的是,人口结构迁移造成的不可逆的消费总量下行。
2010年,中国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到达峰值9.9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4.52%。随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占比就开始了缓慢下滑。到2024年,15-64岁劳动人口9.48亿人,占比滑落至67.33%。
虽然中国劳动力人口从2010年就开始下滑,但更符合主力饮酒年龄段的15-59岁人口总数却是从2016年才开始进入下滑通道。
2016年,15-59岁人口数量为9.07亿人(占比65.6%)。到2024年,15-59岁劳动人口进一步降至8.5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已跌至60.92%,8年净减4900万人。
作为酒类消费主力军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与占比的持续萎缩,驱动人均酒精消费量自2016年起趋势性下滑。
2016年国内人均酒精消费量达到9.82升的峰值,随后逐年下滑。至2024年,人均饮用量降至2.95升,甚至低于2000年的3.76升水平。
可以看到,人均酒精消费量下滑曲线与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曲线高度重合。而若维持当前生育率(1.09),到2035年15-59岁人口或跌破7.5亿(占比<55%),较2024年再减1亿+饮酒主力。
这也意味着,适龄饮酒人口的持续缩减将决定酒类消费总量将在未来10年持续下行,人口红利驱动的行业增长逻辑早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存量价值深耕才是未来10年的主流。
02
消费主权更迭:
谁在定义未来市场?
在人口结构变化中,还有一点不得不关注,即消费主力人群变化。
90后群体当前最大年龄达35岁,成为消费决策核心层,00后进入20-24岁,是新客群增长极。数据显示,2024年90/00后占酒类消费人群62%,贡献了75%增量销售额。
这个群体特质与上一辈有着显著的区别。70/80后成长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饮酒行为特征表现为商务宴饮占据主导地位,核心诉求是社交身份的彰显。
而90/00后成长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且高等教育普及,他们的饮酒核心诉求转变为情绪价值满足,悦己型消费占比或将突破50%。
这种需求锚点转移将改变行业趋势转变的底层逻辑,主要包含消费决策核心、力量重构市场格局、消费场景多元化、即时零售与垂类渠道崛起、消费理念升级等。
基于这些趋势,未来酒企需在存量市场中深耕细分人群价值、锚定情绪场景、占位健康文化。
03
酒种生存战:
未来十年的生死牌局
在这些核心趋势下,白酒、啤酒、葡萄酒、洋酒等全酒种都将进入深度分化周期。
白酒行业将出现量价双缩下的结构性变革。
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白酒产量在2016年达到1358.4万千升的高点后逐年下降,截至2024年萎缩为414.5万千升。
2024年,我国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第三年,名品价格倒挂、动销不足、终端市场库存难以消化依然突出。
因此,伴随着适龄饮酒人群与消费需求的持续萎缩,白酒行业的量减价跌将成为中长期趋势。
当前,CR6利润总额占行业的比重从2014年的55%,提升至2024年的86%。从2016年开始,行业产量萎缩的同时,头部几家酒企的产能却继续增加20万吨。在需求未见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头部产能的扩产将持续提升行业的集中度。
预计在2030—2035年,CR6企业市占率或将突破90%,甚至更高。届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酒企将大规模出清,国内白酒市场将形成“全国性巨头 + 区域性特色酒企”的二元格局。
在此背景下,白酒的机会点在哪里?我认为有三化:健康化、低度化、年轻化。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健康意识的增强,驱动消费者对酒类健康属性的关注度空前提升;当前,行业低度化风潮已起,未来行业一定会形成“高度酒高端化、低度酒普及化”的市场常态;消费主力人群的情绪性消费满足也将驱动酒业全链条关注年轻化的话题。
黄酒是未来10年潜力最大的酒种。
在老龄化加剧、人均寿命延长以及健康饮酒风尚兴起的背景下,具备低酒精度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黄酒,有望在休闲自饮、商务宴请、礼品馈赠及节庆事务等多元场景中加速普及,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将显著提升。
啤酒行业将出现分层深化。
啤酒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早于白酒,自2013年起产量即进入下行通道。华润、青岛、燕京等五大龙头通过并购地方酒厂持续扩张,2023年CR5高达92.1%,奠定垄断格局。
随后,高端化成为支撑其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切换增长引擎的同时,却遭遇场景萎缩、品质质疑等压制,如宏观经济收缩致使占据啤酒消费场景60%的夜场、KTV等即饮场景减少。
部分国产啤酒采用工业发酵代替传统发酵、导致口感不佳,再加上健康意识增强倒逼行业加速品类分层价值重构。
我说的分层主要体现在平价与高端并行,全国化统一与个性化并存。由于中国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仍存在平价啤酒需求,6元以下的产品依然占比超过50%。
随着人均GDP提升和消费升级,10元以上高端产品增长潜力巨大,其核心载体——鲜啤、精酿等细分赛道将持续扩容。市场的精细化也将促使更多中小厂商转向定制化、本地化风味的探索。
葡萄酒与洋酒将搭乘个性化东风。
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决定了消费者对红酒的需求具有韧性。葡萄酒有望充分受益于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及年轻化的趋势,实现量增价涨,属于增长型酒种。
此外,年轻一代消费者崛起、女性消费群体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国际化转变,将持续驱动洋酒品类在中国市场的渗透和增长。
总的来说,至2035年,曾支撑中国酒业高速增长的“量价齐升”神话将彻底终结,行业整体步入存量切割、价值深耕的新纪元。
适龄人口萎缩是不可逆转的宏观背景,“悦己消费”崛起是不可阻挡的消费潮流。
唯有深刻理解需求变迁、勇于拥抱健康化、低度化、年轻化、个性化趋势,并能在品质、品牌与渠道上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方能在这轮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中破局而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