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黑暗料理”仿佛已经成为英国美食在世人眼中的标签,炸鱼薯条、哈吉斯与烤牛肉仿佛成了这个国家单调乏味的味觉名片。
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穿行于伦敦的米其林殿堂、曼彻斯特喧闹的街头市集与爱丁堡雾气缭绕的传统小酒馆之间时,这种刻板印象如同伦敦的晨雾般渐渐散去。
英国美食扎根于土地与海洋的慷慨馈赠,在工业浪潮的冲击中一度沉寂,如今正以惊人的创造力与包容性重获新生。
01历史长河中的味觉变迁
在工业革命的烟囱尚未遮蔽天空之前,英国其实拥有着相当丰富扎实的饮食传统。
中世纪的贵族庄园里,盛大的宴席上流淌着蜜汁与香料的气息,烤孔雀、天鹅等珍禽异兽被隆重呈上。
同时,普通人的厨房里,燕麦粥、黑麦面包、根茎蔬菜和自家熏制的培根构成了日常朴素的温暖。
都铎王朝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来自遥远东方的蔗糖、葡萄干、杏仁和异域香料开始大量涌入,深刻重塑了英国的餐桌。
🍮
圣诞布丁
圣诞布丁的馥郁甜香、百果馅饼的丰富内馅,都是那个时代甜蜜的印记。
然而,19世纪工业革命的轰鸣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人群如潮水般涌向城市,在狭窄拥挤的陋室中,厨房空间被压缩到极致,烹饪时间成为一种奢侈。廉价、速成、能填饱肚子的食物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
茶叶加糖成为快速获取热量的日常慰藉。
预先煮好、次日冷食的“周日烤肉”成为无奈之选。
而罐装食品的兴起,则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新鲜食材的追求和烹饪的热情。
这段时期,便捷压倒了美味,英国美食的声誉在“糊状豌豆”和乏味炖菜中跌入谷底。
02经典之味
穿越历史烟云,
一些标志性菜肴顽强地存活下来,
成为英国人味觉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坐标。
【炸鱼薯条】
这绝不仅仅是一道快餐。
新鲜去骨的鳕鱼或黑线鳕,裹上轻盈透薄的面糊,在滚油中瞬间定型,形成金黄酥脆的外壳,牢牢锁住鱼肉的鲜嫩与汁水。
搭配的薯条粗壮而饱满,外脆内软。
撒上细盐粒,再淋上麦芽醋——醋的酸香激发出鱼肉深藏的鲜甜,与盐的咸味在口中奏响最朴实的交响乐。
在布莱顿的海风里或斯卡伯勒的码头边,捧着热乎乎的报纸包,感受着指尖传来的温度,品尝刻进英国人骨子里的海盐气息。
【英式早餐】
在英国人眼中,早餐是一场需要郑重对待的盛宴。
优质培根煎到边缘焦脆;饱满的香肠肉汁丰盈;煎蛋的蛋黄如旭日般流淌;烤番茄的酸甜带来清新;黄油炒蘑菇鲜香滑嫩;焗豆的甜糯提供扎实的满足感;再配上煎炸过的土豆饼或黑布丁(血肠)——最后,一片烤得恰到好处的吐司负责吸收盘中所有美味的精华。
这份早餐的能量足以支撑整个上午的劳作或漫游,是英国人对一日之计最为慷慨的投入。
【周日烤肉】
这更像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家庭欢聚传统。
周日午间,大块的牛肉(肋眼或西冷)、整只的烤鸡、多汁的羊腿或香气浓郁的猪肉被送入烤箱,慢火烘烤直至肉质酥软、表皮金黄焦香。
出炉后,肉汁被小心收集起来,浓缩成浓郁的原肉酱汁。
烤肉的伴侣阵容华丽:蓬松如山的约克郡布丁(用烤盘滴下的肉油烘烤而成,外酥内软,是蘸吸肉汁的绝佳容器)、烤得外焦里糯的土豆、甘甜的胡萝卜、欧洲防风、清新的青豆,有时还有甘蓝菜丝。
围坐一桌,分享食物,交换一周见闻,周日烤肉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味蕾的满足。
【“声名狼藉”的哈吉斯】
这道苏格兰国菜常因食材组合令外人却步,但其独特风味值得勇敢一试。
哈吉斯(右上)
将羊杂碎(羊心、肝、肺)精细切碎,混合燕麦、洋葱、板油、香料(胡椒、肉豆蔻等)调味,再灌回羊胃袋中长时间慢煮。
成品的哈吉斯质地丰腴浓郁,带着粗犷的肉香与燕麦的谷物芬芳,咸香中透出温暖的香料气息。
搭配土豆萝卜泥和一杯单一麦芽威士忌,是体验苏格兰高地灵魂的独特方式。
【英式下午茶】
下午四点,钟声响起,这是属于精致瓷器和悠闲时光的舞台。
正宗的英式下午茶是一场感官与社交的双重享受。
底层托碟上,小巧的手指三明治排列整齐:经典的黄瓜三明治清新脆爽,烟熏三文鱼与奶油芝士的组合咸鲜丰腴,切得细碎的鸡蛋沙拉三明治则是永恒的温柔慰藉。
中层托碟的主角是新鲜出炉、带着温度的司康饼。将其横向剖开,先涂抹一层凝脂奶油,再覆上厚厚一勺果香四溢的草莓酱。
顶层则属于甜点艺术:色彩缤纷的水果塔、精巧的巧克力泡芙、甜美的马卡龙或维多利亚海绵蛋糕。
这一切,都需配以一壶精心冲泡、香气氤氲的上等红茶(伯爵茶、大吉岭或阿萨姆都是经典之选),牛奶和糖罐则在一旁静候。
从伦敦丽兹酒店的奢华大厅到乡间小茶馆的温馨角落,下午茶是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优雅休止符。
03英国群岛的味觉地图
【英格兰】
康沃尔馅饼
西南部的康沃尔郡,以其标志性的“康沃尔馅饼”傲视群雄——金黄的酥皮包裹着牛肉、土豆、芜菁、洋葱调成的馅料,是矿工们最便携的午餐。
德文郡和康沃尔郡争夺着“凝脂奶油”的正宗源头和涂抹顺序(奶油在下还是果酱在下),这种浓厚如黄油、奶香醉人的顶级奶油是司康饼的灵魂伴侣。
兰开夏火锅
北方的兰开夏郡有朴实温暖的“兰开夏火锅”(LancashireHotpot),一层羊肉一层洋葱一层土豆慢炖至酥烂。
约克郡则贡献了周日烤肉不可或缺的“约克郡布丁”。
伦敦作为熔炉,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美食,但其传统的派与玛莎酒馆(供应牡蛎、馅饼和黑啤酒的老式酒馆)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
【北爱尔兰】
这里的“阿尔斯特炸菜”堪称英式早餐的北爱升级版,除了常见元素,必定包含一种用土豆泥混合面粉煎成的苏打面包,口感独特。
贝尔法斯特的“海鲜杂烩”汤浓料足,温暖人心。
【苏格兰】
凛冽的北海赋予了这里顶级的海产:鲜甜肥美的牡蛎、肉质紧实的大西洋三文鱼、品种多样的海鱼。
苏格兰早餐
除了哈吉斯,苏格兰特有的“Tattie Scones”(土豆煎饼)则是早餐或下午茶的好伴侣。
当然,别忘了啜饮一口泥煤味萦绕的艾雷岛威士忌,感受高地的风与火。
【威尔士】
起伏的草场孕育了优质的羔羊,威尔士羊肉鲜美无膻味。
威尔士兔子
闻名遐迩的“威尔士兔子”其实与兔肉无关,而是一种将融化的切达奶酪、啤酒、芥末酱混合后浇在烤吐司上的热辣香浓美食。
海边的安格尔西岛则以新鲜的贝类和由一层土豆泥、一层韭菜、一层芝士烤蛋组成的美味的安格尔西蛋著称。
何以新生?
英国美食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
英国小说家Walter Scott雕像
它曾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又在全球化与本土意识觉醒的交汇点找回灵魂。
它的复兴之路清晰地揭示:真正的美食,从不在于繁复浮夸的形式,而在于对土地馈赠的珍视与敬畏,在于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更在于以开放胸襟拥抱世界风味带来的无限可能。
从康沃尔悬崖下捕获的鲜鱼,到苏格兰高地牧草滋养的羔羊。
从德文郡牧场醇厚的凝脂奶油,到伦敦街头飘散的咖喱香气。
从乡间酒馆炉火旁的一盘周日烤肉,到米其林餐厅里以科技重构的味觉奇境——英国美食,早已挣脱了“炸鱼薯条”的单一想象,展现出层次丰富、活力四射的现代面孔。
圣保罗大教堂
它提醒我们,任何文化中的饮食传统,都拥有在坚守中创新、在融合中重生的强大生命力。
当下一次有人提及“英国无美食”时,不妨告诉他:去尝尝那片土地上正发生的故事吧,在古老的食谱与崭新的创意之间,在朴素的海边小摊与闪耀的米其林餐厅里,味蕾的惊喜,正等待着每一位愿意放下成见的探索者。
部分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部分摄/Ricky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