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糕就是一个城市的胎记。”
说的就是苏州桂香村大方糕。确实,相对于一荐荐匆匆来去的人,桂香村大方糕是苏州的主角,在举世闻名的拙政园门口,在观前街采芝斋专卖窗口,在有着中国高速公路最美的阳澄湖服务区,桂香村大方糕根深叶茂,无不让人欢天喜地。
天刚放亮,青石板路上沾着些微湿露,我循着细微的甜香而去。桂香村店门未启,队伍却已悄然排成,蜿蜒如一条小蛇,盘绕在窄窄的巷子口。人们静立着,目光却都投向那扇尚未打开的店门,仿佛在等待一个隆重的揭幕仪式。
待得门开,蒸笼一掀,乳白色水汽顿时腾空而上,扑在脸上带着温润的暖意,仿佛被江南清晨的雾霭温柔地包裹住了。蒸笼里,方糕齐齐整整地排列着,仿佛白玉雕琢而成,方方正正,棱角清晰,其面上嵌着几粒红绿丝,点染出几分活泼泼的意趣。老师傅戴着白布袖套的手,灵巧地铲起一块块方糕,托在薄薄的油纸上递出。那油纸也渐渐被糕上浸出的油润浸润得微黄透明起来,竟如黄玉般温润含蓄了。
接过方糕,指尖首先触着那柔韧软糯的皮,随即小心地掰下一小块送入口中,顿觉满口香甜。糯米粉细腻如丝般在舌尖融散开来,豆沙馅则甜而不腻,中间还裹着几粒甜润的猪油丁,轻轻一咬,油香便在舌齿间漫溢开来,温润柔滑,如初春的暖流漫过心田,让人唇齿间却生出几分欲罢不能的眷恋。蒸腾着的热气中,甜香与米香氤氲交融,缓缓在窄巷中弥漫开来,竟如丝线般牵引着过往行人,纷纷驻足探看;于是这香气,仿佛便成了无形的巷子,蜿蜒在人群之间,把所有人的心思都连接起来,指向那小小方糕。
桂香村糕团店,内里几位老师傅,终日埋首案前忙碌着,揉、搓、裹、蒸,动作间透出岁月磨砺的熟稔。面团在他们掌中翻飞,如同有生命般被赋予形状;豆沙馅被灵巧地包裹进去,每每不多不少,恰如其分。这手艺乃是经年累月磨砺所得,指掌间传递的力道分寸,早已化为深埋于血脉中的直觉。他们低头专注工作,身影与热气相融,竟如一幅凝固了时光的旧画。他们不言不语,却分明以手艺为语言,在向世人娓娓讲述着关于这座城最温润的故事。
如今这年代,机器如潮水般涌进生活的各个角落,糕饼点心也渐趋规整而冰冷;然而桂香村方糕,却依旧坚持着手工制作的古法,“桂香村”始创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大方糕,又名五色大方糕、珍珠大方糕,方糕以粳、糯米粉作皮,芝麻(黑色)、玫瑰(红色)、百果(白色)、薄菏(绿色)、鲜肉(黄色)等五味五色为馅。方糕表面模印出各种花卉、动物图案及“桂香村”等字样,造型方正精美。馅芯拌有各色果料、玫瑰花、鲜肉、猪油、白糖,因皮薄而五色琼浆欲现,诱人食欲,上口香甜松糯,馅肥味美。是苏州传统地方名小吃。
桂香村大方糕与由真人真事改编的戏曲《珍珠塔》中的主人公方卿有一段渊源:方卿功成名就之后,喜欢用糕做早餐,吃了表示高高兴兴。厨师为怕方卿吃厌,费尽脑筋,最后想出用方糕代替圆糕,并在面上刻有“福、禄、寿”的精美图案,图案下隐约可见不同馅色。方卿见了洁白如玉的大方糕,又惊又喜。后来方卿做寿,把大方糕赠给亲友,于是大方糕在苏州流传开来了,从此名扬四海,美誉宫廷。自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桂香村对大方糕制作技艺的保护、继承与发展非常重视,成立技艺保护小组、培养传承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承机制,使大方糕制作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
看吧:蒸腾着热乎气,这小小方糕,在蒸笼里被时间与烟火气共同煨养着,如一块块温润的玉,将苏州的烟火气与精致含蓄全都凝练其中了。当你在清晓微寒的巷口将它捧在手中,便也捧住了一方温热乡愁——它被掌心焐着,慢慢向心底渗入,终于把对这座城的念想,都化成了唇齿间可咀嚼的甜糯现实。
方糕方方,棱角分明,却仿佛柔若无骨。它那方正的外形内里包裹的,是江南烟雨般温润柔韧的魂灵——在时光的蒸笼里,它早已将甜糯揉进了每一寸肌理;于是这方寸之间,便有了让唇舌沉陷、心神流连的深阔山河。(朱海明)
下一篇:牛肉豆花新吃法,烧椒点缀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