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立秋,好好吃饭。
当我们谈及美食,常常是以品味者的身份,即我们是“吃饭的人”。
吃饭这件事之所以让许多人感到幸福,大概是因为吃饭的人体验到了一种美妙,不仅来自食物本身,也来自它对生活酸甜苦辣的调和。
四季烟火里,一饭一蔬间,许多人找到了热爱生活的一万种理由。
在立春,裹一张春饼,把各种新鲜的春菜一并裹起,咬下去,一口就是一个春天。
在清明,咬一口青团,收下春日所有的清新和软糯,微风不燥,阳光正好,清澈明朗,好日绵长。
在端午,煮一锅粽子,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或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蛋黄或腌肉,粽叶的清香弥漫,拉人回到千年前的汨罗之江。
在大暑,剖一个西瓜,“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若再加上空调和爱人在旁,日子便是极美,像一朵默默开放的花。
在中秋,蒸一笼肥蟹,配点小酒,备上月饼,用一桌子的圆满,款待一整晚的月光,举头凝望,心头涌上的是“但愿人长久”的祈愿。
在霜降,熬一碗南瓜粥,在咕嘟咕嘟的沸腾里,微凉的日子也仿佛冒出了热气,让人想到那个“问你粥可温,陪你到夜深”的人。
在冬至,下一锅饺子,蒸腾的热气糊住了窗户,隔绝了严寒,刚出锅的这口滚烫,妥帖地慰藉着心与胃。
在春节,备一屋食材,这种富足和丰盛,这种“想吃什么吃什么”的如愿,是对一整年努力的犒赏。
寻常的日子也许没那么多惊喜,但通过回望我们的餐桌,通过那一口口难以忘怀的美味,生活好像清晰了许多,回忆起来时,不再模糊难辨、无色无味,而与一些食物、一些共享食物的人关联了起来,于是,回忆变得有味有情、有声有色。
我们如何走过时间、我们如何被人爱着,也好像因此有了证据。
有人说,再怎么冷淡、严肃的人,一走进厨房,似乎都变得温和。
厨房这方天地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忙忙碌碌吵吵嚷嚷,在于它的炉火跳跃锅铲翻飞,在于它的热气蒸腾菜香四溢……
四季时移,这个场景却始终不变,“家的味道”就这样一点点酿了出来。 那些把做饭视为一种快乐的人,心里一定是爱着什么的。
他爱的,可能是家人,所以能感到分享的快乐、被需要的快乐。
一位作家曾说:“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对他来说,做菜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盘盘见底。而自己作为做菜的人,常常吃得很少,“我的菜端上来之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
人们常说“有情饮水饱”,对于一些做饭的人来说,可能心情也有些类似:看着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吃着自己做的食物,感受着他们的快乐,明确地知道自己被需要,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幸福。
他爱的,可能是自己,所以能感到专注的快乐、充实的快乐。
家人团坐,灯火可亲。
从前的人们没有埋头于手机,只是认真下筷,相互地陪伴。一句“吃饭啦”,背后藏着的,正是家人之间的包容与深情。
懂得好好吃饭的人,最懂得生活。
他们活得有温度、够舒展。他们懂得尊重下厨的人的不易,也享受于做饭时的乐趣。
好好吃饭,重新唤醒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留住了家人间岁月也不能磨灭的深情。
明天立秋,好好吃饭,贴好秋膘。
亲爱的你
晚安
来源:央视新闻
主播:薄峰、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