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未消,立秋忽至
明天(8月7日)13时52分
我们将迎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立”,有开始之意
“秋”,意为禾谷成熟
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
趋向成熟结果
尽管节气名称叫做“立秋”
但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并未到来
此时地表依然储存着
小暑和大暑积累下来的大量热量
气温下降的幅度不大
尚处于“三伏天”期间
至少还有“一伏”的酷热天气
一般要到
秋季第二个节气
也就是处暑才会出暑
立秋三候
一候 凉风至
经过小暑、大暑的闷热煎熬,干爽凉风是人们翘首以盼的,因此“凉风至”被选为立秋的第一个候应。
二候 白露生
因为凉风至,夜间气温下降,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凝成雾、结成露,形成了白茫空蒙的晓雾。
三候 寒蝉鸣
此时,由夏蝉所发出的清亮稠长之声逐渐隐没,取而代之的是寒蝉发出的若断若续的低沉之音。
立秋习俗
啃秋
“立秋”这天,老苏州都有“啃秋”的习俗,家里买只西瓜,一家人围坐而“啃”,迎接秋天到来,也象征着把“秋老虎”吞进肚中。
贴秋膘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话虽这么说,如今很多人的实际状况是营养充足甚至营养过剩,所以不建议盲目“贴秋膘”。真的要“贴秋膘”,也不光是要吃肉,还要做到饮食均衡、营养合理。
吃鸡头米
郑板桥《咏鸡头米》诗:“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
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立秋刚到,鸡头米就受到了“老苏州”的追捧。吃上一碗软糯香嫩的鸡头米,不仅可以健脾益气,益肾固精,还有润肺驱燥的作用,营养价值很高。
悬秤称人
立秋这天称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检验肥瘦。如果称出来的结果是瘦了,那自然是要借着“贴秋膘”的名义大吃大喝了。
洗早澡
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还会存在。对待这些问题,老苏州也有他们的传统办法。
在立秋这一天,老苏州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在泡澡水里加入数片薄荷叶。听老一辈的人讲,立秋早上洗澡,一个秋天就不会生痱子。
立秋养生
起居有常
立秋起居要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如此可延长夜间的睡眠时间,正好借此补偿暑日的睡眠不足。
立秋后不宜再像盛夏时那样长时间开空调睡觉,以免寒邪入侵,导致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但立秋时暑热未尽,衣着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
饮食调养
立秋时气温仍然很高,各种食品极易腐败变质,需注意饮食卫生,开启过的饮料、食品要注意密封、冷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用流动的水多清洗几遍,削皮后再吃。
立秋时节,燥气渐盛,易伤肺津,饮食上可多吃滋润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莲藕、荸荠、山药、蜂蜜、芝麻、杏仁、豆浆、糯米、粳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一些酸味食物,如葡萄、石榴、柠檬、柚子、乌梅等,以收敛肺气,生津润燥;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韭菜、大蒜等,以防发散肺气,助燥伤阴;适当食用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药、南瓜、大枣等,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为冬季储备能量。
运动保健
立秋后天气转凉,适合进行适度的运动,以增强体质,顺应秋季 “收敛” 的特点。运动项目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较为温和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大汗淋漓,耗伤阳气。
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此时气温适宜,避免在正午烈日下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宜大量饮用冷饮,可适当饮用温盐水或温开水。此外,运动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运动后吹风受凉。
才感盛夏,忽而立秋
愿你的生活如秋实般丰盈
在这个季节收获满满!
来源: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方志苏州
摄影:小小影月、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双子阳光的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