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的烟火气中,有一位厨师用二十年的灶台坚守,将川滇风味的精髓融入每一道菜品,他就是杨会桃。从施甸灶台边的学徒到执掌国企厨房、培育百余名弟子的烹饪行家,这位 42 岁的高级中式烹调师,用一把菜刀、一口炒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烹饪人生。
从学徒到主厨:刀光火影里磨出真功夫
2001 年,刚满 18 岁的杨会桃在家乡施甸踏入厨房行业。最初的日子里,他每天围着灶台打转,切菜、剁肉、盯火候,重复着最基础的杂活。"手上全是茧子,切菜切到虎口发麻是常事。" 回忆起学徒时光,他笑着说。正是这份不起眼的坚持,让他在刀工、调味等基本功上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2004 年,杨会桃来到保山,在多家酒店从师傅逐步成长为主厨、厨师长。川滇菜以麻辣鲜香著称,如何让辣味不呛人、鲜味有层次,是他钻研的重点。"比如做一道麻婆豆腐,豆瓣酱的炒制火候、花椒的用量都得精准,少一分则淡,多一分则冲。" 他在反复调试中摸透了川滇菜的 "脾气",更尝试将本地新派菜与民族菜融合,用创新口味赢得食客青睐。
赛场与讲台:从获奖厨师到育人导师
2008 年,杨会桃回到施甸兴惠大酒店担任厨师长。他带着团队参加县里的烹饪比赛,大胆尝试用本地食材创新菜品。"当时就想,施甸的山珍野菜这么好,能不能做出不一样的味道?" 凭借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烹饪手法,他带领团队斩获一等奖,不仅为酒店赢得口碑,更让他坚定了 "食材为本,匠心为魂" 的理念。
2015 年,杨会桃转型成为梦都职校的烹饪教师。从灶台到讲台,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不管是新手还是想开店的老板,我都把压箱底的本事教给他们。" 火瓢牛肉是他的拿手绝活,从保山黄牛的挑选标准(肉嫩筋道是关键),到汤底中几十种云南香料的配比(少一味都失了灵魂),再到切肉的厚度、涮煮的火候,每一个细节都倾囊相授。对于想开店的学生,他还会分享进货省钱、厨房布局等实战经验,这些都是他在多年摸爬滚打中总结的 "真经"。
多元赛道:从国企厨房到私宴定制
2017 年,杨会桃进入省属国有企业城乡投管理厨房。在这里,他需要根据不同场合灵活调整菜品风格:"要高档菜就精细雕琢,要家常味就回归地道本真。" 他会根据用餐人数、场合需求慢慢打磨菜单,让每一道菜都恰到好处。凭借对厨房流程的熟稔把控,他总能让用餐体验流畅舒心,赢得了一致好评。
2025 年,杨会桃联合几位相熟的师傅推出上门私宴服务,专注于商务接待菜品。"商务宴讲究味道正、有面子,还得让客人吃得舒服。" 他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菜单,从食材采购到烹饪上桌,全程亲力亲为。扎实的功底和靠谱的服务让他积累了不少回头客,成为当地私宴市场的 "香饽饽"。
从灶台边的学徒到跨界多领域的烹饪行家,杨会桃始终记得自己是 "做饭的"。"就想把菜做好,把会的东西传出去,让更多人吃着满意。" 这份简单而执着的初心,让他在烹饪之路上不断前行,用一道道饱含匠心的菜品,打动着每一位食客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