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光刚爬上窗棂,母亲总会从雕花木盒里取出块月饼。
那泛着油光的饼皮上,总嵌着几缕红绿相间的丝缕,像极了老宅门楣上褪色的彩绘。
我总爱先挑出那些彩丝,却被奶奶笑着拍手:"傻丫头,这可是五仁月饼的魂儿。"
五仁月饼的雏形可追溯至唐朝。
那时的"胡饼"仅含核桃与芝麻两仁,经西域商队传入长安后,才在宫廷御厨手中逐渐演变为五仁。
至宋明时期,山东匠人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融入其中,杏仁代表仁德,橄榄仁象征智慧,芝麻寓意守信,瓜子与核桃则暗合礼义,让一块月饼承载起文化密码。
2025年新实施的《月饼质量通则》明确规定,
正宗广式五仁必须包含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且总含量不得低于20%。
若替换任一原料,则需更名为"果仁月饼"。
这条标准让不少投机商家现了原形——曾有款标注"六仁"的月饼,配料表里竟藏着麦芽糖浆与食用香精。
那些让孩童又爱又恨的红绿丝,实则是古代宫廷的智慧结晶。
最初采用青杏与玫瑰蜜饯分色,后因成本过高,匠人们发现用橘子皮染色更为经济。
将鲜橘皮切丝后,需在石灰水中浸泡十小时去除苦涩,再经红绿色素着色,最后裹上糖霜晾晒而成。
在山东作坊里,老师傅们仍遵循着古法:白砂糖与橘皮按1:1配比,经三次糖渍后,每斤原料可产出1.5斤青红丝。
这些晶莹剔透的丝缕,不仅是视觉点缀,更承担着调和坚果油腻的重任。有趣的是,现代工艺虽能用胡萝卜替代橘皮,
但老饕们总能尝出差别——真正的青红丝该带着柑橘特有的微苦回甘。
五仁月饼的饼皮制作堪称艺术。老匠人需将面团揉搓至透光状态,厚度控制在1.5毫米以内,烘烤时既要保证果仁熟透,又得让饼皮保持酥而不裂。
这种"三分皮七分馅"的黄金比例,在苏州某老字号已传承了九代人。
青红丝的命运更显时代变迁。80年代,它曾是婚庆糕点的标配;90年代,因色素争议一度式微;如今又借着国潮东风回归,成为手工月饼的特色标签。
某品牌推出的"青红丝复兴计划",用甜菜根与螺旋藻替代化学染料,让传统食材焕发新生。
去年中秋,我在衢州非遗市集遇见位制饼师傅。
他展示的百年模具上,"五仁"二字已模糊难辨,但每次按压时,师傅总会默念:"一压仁德,二压智慧,三压诚信..."
这让我忽然明白,那些被我们挑剔的果仁与彩丝,何尝不是文化的基因链?
如今超市货架上,低糖五仁、流心五仁等新品层出不穷,但总有些味道无法替代。
就像奶奶留下的老月饼模,虽然边角已裂,却依然能在每个中秋,压出带着温度的团圆。
下次再遇到青红丝,不妨细嚼慢品——那抹红绿之间,藏着跨越千年的匠人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