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正式结束,天气逐渐由热转凉,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这一时节,人体也需顺应自然变化,调整养生策略,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末伏重清补
出伏后,空气湿度降低,人体易感干燥,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饮食上应以润燥为主,多摄入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滋润食物,少吃辛辣、烧烤类易上火食品。经过一个长夏后,身体消耗很大,此时人体消化功能较差,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以补充夏日的消耗。民间虽有“贴秋膘”的说法,但还是要注意清补,不宜大吃大喝,特别是少食肥甘厚味。
末伏护脾胃
出伏后天气仍热,且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此时如果不注意趋势,致使脾伤于湿,人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还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
人体工程学认为“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是出伏后的重要环节。此时可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可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芡实、山药、小米等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推荐一款薏仁绿豆粥。取绿豆30克、百合30克、薏仁30克、粳米50克,洗净后一起下锅煮至熟烂,加冰糖,晾凉后服用。
出伏莫贪凉
出伏后白天温度仍较高,但早晚气温则明显变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加。取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俗话说:“秋瓜坏肚”,对于西瓜、梨、黄瓜、葡萄等,其性味寒凉的食物,不宜多吃,以免损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