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街的夏夜,霓虹灯裹着炭火气,我攥着竹筷站在爆肚冯的明档前,看第四代传人冯秋生将一箸肚仁浸入滚水。七次提起、八次入锅,雪白的肚条在沸水中翻出银浪,最终裹着麻酱落进青花瓷碟——这便是老北京爆肚的“七上八下”绝技,也是我在簋街学到的第一课。
“水爆讲究‘生与熟一线之差’。”冯师傅边说边掀开后厨的铜锅,蒸汽裹着花椒香扑面而来。爆肚冯的秘制高汤以牛棒骨、老鸡吊足六小时,沸腾时投入当天现杀的牛羊肚尖。肚仁取自牛胃贲门,每头牛仅得二两,需用冰水反复揉洗去黏液;羊散丹则要逆着纹路切丝,否则汆烫时会卷成团。当肚条在滚水中“七上八下”翻腾时,师傅的竹筷如同秒表,3秒内必须完成全部动作,多一秒则老如皮筋,少一秒则腥如生肉。
这看似简单的技法,实则是冯家三代人用百年光阴校准的“火候密码”。1998年,第三代传人冯国明在簋街重开“金生隆”,将祖辈走街串巷的挑子升级为明档厨房。他规定所有学徒必须先练三个月“掂勺”——不是炒菜,而是用长筷在沸水中汆烫豆芽,直到能精准控制3秒出锅。如今店内增设的老北京涮肉,用的仍是这套“七上八下”的逻辑:毛肚涮7秒锁脆,黄喉涮8秒取嫩,连芝麻烧饼都要在炭炉上“七翻八转”才酥脆。
我夹起一筷肚仁,麻酱的醇厚裹着花椒的辛香在舌尖炸开。簋街的夜未央,冯师傅又开始为夜宵档备料。那些在沸水中跳跃的肚条,何尝不是老北京小吃精神的缩影?看似粗粝的市井吃食,藏着最精细的匠人执念——正如冯家祖训所言:“爆肚无他,唯手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