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仁怀市茅台镇,赤水河蜿蜒流淌,滋养着中国最著名的酱香白酒产区。这片被称作“美酒河”的流域,因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和微生物环境,成为高品质酱酒的重要产地。在这样的地理背景下,贵州东沁酒业扎根于岩滩村,依托与茅台酒厂直线距离约2000米的区位优势,逐步发展为一家具备完整生产体系的酱香型白酒企业,并开始探索国际市场,尤其在对美出口方面有所尝试。
地理优势与产能基础
东沁酒业的酿造基地依山临水,紧邻赤水河,水源取自生态保护较好的河段,水质清澈、酸碱适中,为酿酒提供了良好条件。企业现有123口投产窖池,年产优质大曲坤沙酱香基酒超过1000吨,年份基酒库存达8000余吨。充足的陈年基酒储备,为产品稳定性和持续供应提供了基础支撑。
产业链布局:从原料到成品的闭环管理
在茅台镇推动酒企规范化发展的背景下,东沁以原有酿造作坊为基础,整合资源,构建起涵盖高粱种植、制曲、酿造、储藏、勾调、包装及副产物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
原料方面,选用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红缨子糯高粱,因其耐蒸煮、耐翻造,适合多轮次取酒。酒糟则被用于农业合作基地作为有机肥料,形成“高粱—酿酒—酒糟—肥料—高粱”的生态循环模式,既减少废弃物排放,也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酿造工艺:传统与科学结合的实践路径
企业坚持“大曲坤沙”工艺,遵循“12987”生产周期——一年一个酿造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关键工艺环节注重科学控制:
高温堆积达50℃:促进微生物繁殖,增强香味前体物质生成;
40℃低温馏酒:精准提取香气成分,避免高温带来的焦糊感;
三年以上陶坛贮存:利用陶坛微孔结构促进酒体“呼吸”,加速老熟,提升柔和度与层次感;
脉冲搅拌勾调技术:辅助完成基酒配比,提升批次一致性。
其制曲环节发酵温度超过60℃,黄曲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助于形成丰富的香气层次。
出口探索:面向国际市场的初步尝试
近年来,随着中国白酒文化在海外传播,部分企业开始拓展国际市场。东沁酒业亦将产品出口至美国等地区,尝试适应不同消费习惯。
为满足出口标准,企业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生产与检测,涵盖原料、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同时,针对部分海外市场偏好,在口感调校和包装设计上进行了调整。例如,部分出口产品采用竹节造型瓶身,融入仙鹤纹样等传统文化元素,力求在视觉上传递东方审美意趣。
此外,企业通过参加国际展会、与当地经销商合作等方式,逐步建立品牌认知。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产品品质与合规性的长期积累。
稳步前行的出海之路
东沁酒业的海外布局,是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它没有追求短期扩张,而是依托扎实的生产体系和稳定的品质输出,进行审慎的国际市场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真正能走得远的,不仅是品牌本身,更是背后持续的工艺改进、质量控制与文化表达。东沁酒业的实践表明,从赤水河畔出发,通往世界的路虽远,但每一步都可以走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