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千张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湖州著名的传统小吃,湖州人经常拿来当作早餐或是夜宵。
01
追溯起源
湖州自古就有食用千张、绿豆丝粉的饮食习俗。清光绪四年(1878年),当时市场上有牛肉丝粉汤、油豆腐丝粉头的摊子和担子,丁莲芳受到牛肉丝粉汤、油豆腐丝粉汤的启发,便想着以鲜猪肉、千张为原料,裹成长枕形千张包子,配细丝粉,创新性地推出千张包子丝粉汤,名曰千张包子丝粉头。
这种新颖的吃食一经推出大家就纷纷尝试,又因为味道好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后来根据众多食客的建议,又对千张包子不断地进行改进,包子式样,把原来长枕形改制成等边三角棱柱型,馅中再放进了开洋,提高了鲜味,细长丝粉定制成粗的绿豆丝粉。
02
发展传承
起初这时一种街头美食,创始人挑着担子沿街售卖,随着生意越发红火,积累了积蓄,便改为前店后坊的设店坐堂经营。后又经过数十年发展,历经数代传承,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传承人在保持传统风味特色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创新,融入了现代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使用不锈钢包子定型蒸熟器,包子可以直接装放在定型器中,用蒸汽直接蒸熟,这样不仅能减少捆扎和装篮子两道工序,还能克服沸水煮包子易破损的缺陷,而且蒸出的包子使传统的“三角棱柱型”更为明显,色、香、味、型稳定,更美观性。
跨越百余年的时光,如今千张包子丝粉头逐步成为湖州城里一种独具风格、汁鲜味美的风味小吃。是承载着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当地对外的一张美食名片。
03
制作工艺
千张包子是用黄豆特制的豆制品千张做皮,肉馅为纯精腿肉、干贝、开洋,配料需得新鲜。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千张慢慢揉成细丝状,与猪肉馅在包子皮上一同包裹而成,内馅除了咸猪肉,还有鲜虾、干贝和鲜鸡肉,鲜美可口。千张包子个头不大,外皮酥脆,馅料丰富,配上特制的蘸料食用,风味独特。
千张包子的风味主要源于内馅,将肉粒放入调味料等搅拌均匀。将切好的千张平铺,取肉馅、干贝、虾仁干放在切好的千张上,用手将千张卷起裹成3cm*3cm见方的三角形棱柱状。将包好的千张包子用笋壳丝五个一捆扎好,放入毛竹丝篮中排好,用毛竹片夹住千张包子固定后煮熟。千张包子放入粉丝汤中,吸满汤汁,肉嫩不腻,粉软可口,各种食材的鲜味在口中交融,回味无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