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河北大名县
一早去吃撒汤,有点像胡辣汤。
这类吃食第一次在合肥遇到,坐了一夜火车,下车去了逍遥津公园附近一家早餐铺,当地朋友推荐了胡辣汤,黑乎乎有点辣,浓浓的调味料味道。我不习惯那种味道,喝了一口就放下了,只吃了油条。后来在郑州,朋友带我去了方中山胡辣汤,生意很旺,要了胡辣汤、水煎包、牛肉盒、葱油饼,各样尝过之后,吃了一块葱油饼,对胡辣汤这种吃食彻底绝望了,太辣了。不是它不好吃,只是我不习惯。住家小区旁开了一家河南早餐店,军勤就喜欢他家的胡辣汤,去吃早餐,她喝胡辣汤,我吃小米粥配油条,各自开心满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一方人,自己不喜欢的也许就是别人的美味。这次喝的大名撒汤,同行的江天帆很喜欢,高文麒老师也喜欢,段誉说这就是他家乡的味道。几个人吃的很开心,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感觉自己还要扩展味觉适应度。饮食上有一句名言我很推崇:“没有不好吃的只是你不习惯。”我觉得说的很对,只是我做不到。
胡辣汤之外,他们还吃了胡辣汤底的饸饹面,和我以前吃过的那种压出来的口感很筋斗的饸饹面也不一样,因为是回民馆子,用的是牛肉汤,我更喜欢猪骨汤底加小块猪肉浇头的那种。
离开金振撒馆,一行人去了步家烧饼。这家已经标准化生产了,有很多品种,口味、规格多样,还有礼盒供应。店主人是个帅气的小伙子,健谈,有商业意识。我尝了一下甜口的,很好吃,可以做零食吃,比那些锅巴好吃。从规模和工艺角度来讲,可开单店也可进超市。大名小吃走出大名,我觉得步家烧饼的可能性大一些。
在大景粘壮馍观看了制作过程,有点像烤制的甑糕,只是把江米面换成黄米面。黄米也就是黍,先民最早驯化的谷物,这之后有了粟,也就是小米。黍粘性大,产量低,有了粟之后,先民们的主食就从黍换成粟了。有个名词叫“社稷”,就和粟有关,社是土地之神,稷就是粟。黍虽然地位有些降低,但我们至今仍然使用的长度单位就是以“黍”为单位产生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中等大小的黍粒100个横排的长度就是一尺。进而用一尺的长度为基准,规定了装粮食的“斗”。
壮馍这个东西我爱吃,闻着烤箱飘出来的甜香就馋的不行。尝了一小口,枣香香的,甜甜的,如果是大口吃,一定很过瘾:脆壳带来咀嚼的快感,甜枣的糖分带来幸福感。小时候想吃能吃吃不到,现在是想吃随便吃却不敢吃了。人生有定数,吃上也是如此。
不敢吃粘壮馍,下一家烧麦馆我也没吃,主要是觉得不好吃。烧麦,全国各地都有,北方的粗犷,南方的精细,我喜欢北方的粗犷,尤其是呼和浩特的大庙烧麦,吃起来满嘴流油,真是个香。大名的烧麦也是北派的,卖相欠佳,味道也不是我喜欢的。
烧麦配碗豆腐汤
在迎宾楼午餐,做的是当地风味,牛羊肉做的很有味道,大家一直认为比前一天晚上那家做融合菜的餐厅好吃。饮食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我们这几个人对融合菜没有兴趣,感兴趣的当地风味,到什么地方听什么曲,要吃融合菜何必来大名。
下午和大名县各界人士开了个研讨会。《地道风物》对此的总结是:在大名尝了数十种碳水小吃后,专家们也都在最后的研讨会上纷纷为大名小吃如何“走出去”献计献策。这场对话既关乎美食,也关乎文化传承的思辨——如何在坚守非遗技艺的同时,让百年烟火焕发新生?标准化与匠心的平衡成为热议焦点。中国餐饮很多元素都是外来的,100年前,大名人把外来的烧饼技艺本地化,变成了今天的招牌。今天的大名也可以多去学习了解其他地方的美食,取百家之长,进一步建立食品工业化标准,让这份酥脆被更多人所知晓。
跨界破圈的可能性被反复提及。大名面粉作为当地特色物产,对于全世界热爱面食的厨师都有绝佳吸引力,不如邀请不同类的大厨,应用大名面粉做小笼包,做欧包,做披萨,一起来大名,以“面”会友。
我觉得大名的各种小吃,基本上是温饱时期的追求,都是农业为主的时代推崇的。时代发展到今天,应该用工业化时代的审美,超越温饱时期的美食认知来重新塑造大名小吃。不然这种碳水集合一样的轰炸,又有几个人可以坚持长久的吃下去呢?
大名古城修复的不错,夜景灯光秀介绍大名历史,值得观看。
大名夜市很红火,一个北方县城九点多还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