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第一杯奶茶”的伤害性,愈演愈烈。
过去几年,每到立秋,朋友圈里总会有人晒出手里那杯热气腾腾的奶茶,配文不乏浪漫、温情:有人说这是“被爱的人宠着”,有人说是“给自己加点糖”,看起来像是秋天里最柔软的小确幸。
说起“秋天第一杯奶茶”,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浪漫心思。2020年,一张备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52元转账截图在社交平台走红,迅速被营销裹挟。
短短几年,这个梗被不断放大,从朋友圈的仪式感,演变为奶茶行业的流量盛宴。立秋之际,各大品牌打折、联名、满减齐上阵,外卖平台更是把“第一杯”炒成年度大促。
结果,本该是温情的日常小事,变成了全民狂欢式的抢单大战。
但热度越高,场面就越失控。
凌晨下单、爆单排队、骑手争抢订单、店员和顾客互相拉扯……
甜蜜的奶茶,瞬间成了引爆矛盾的导火索。
当理智被营销彻底淹没,“第一杯奶茶”就不再是情感寄托,而是“事故现场”——频频爆单之下,人们的情绪走向失控,奶茶店员之间打架,店员和外卖员打架,外卖员之间打架,外卖员和店员打架,买家和奶茶店员打架……
然后,有人报警、有人进医院......
秋天第一杯奶茶盛宴,最终留下的,是苦涩的余味,以及,满地狼藉。
一杯奶茶,喝出火药味儿
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奶茶象征着甜蜜和治愈,可“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热度却一次次把甜味熬成了火药味。
你很难想象,一杯不过十几二十块的饮品,竟能让人吵到报警、打到头破血流。店员、骑手、顾客轮番登场:有人在吧台后互殴,有人在外卖柜前撕扯,有人排队不耐烦直接翻桌。
@芒果都市
最先崩溃的往往是店员自己。
立秋当日,不少奶茶品牌单店订单量是平日的数倍以上。柜台里,奶茶小票像雪片一样刷出来,吧台工位挤满人,做珍珠的、煮茶的、打奶盖的,手就没停过。可人手再多,也跟不上那种堆积如山的速度。于是矛盾先从内部激化。
@小六加油鸭
有媒体报道,某地一家连锁奶茶门店,因为订单积压严重,员工之间互相指责“谁动作太慢”“谁没提前准备”,结果在顾客面前大打出手。最后报警。
如果说内部矛盾还能勉强自我消化,那么外卖员的到来,往往会让火药桶彻底引爆。
因为立秋当天,大多数“第一杯”都通过外卖平台完成。外卖员被系统催单,晚一单就得扣钱;店员则被顾客催单,拖太久就会投诉。双方都处在被算法压迫的最前线,彼此天然对立。
今年8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传一段视频:在上海,一名外卖员因催单被店员怼了几句,愤怒之下直接把刚做好的奶茶泼向店员,两人扭打在一起,直到警察到场才分开。最终结果是双方都受了伤,还被派出所训诫。
类似的冲突在各地频发。
长沙某门店,短短两个小时就有几十个骑手堵在店门口,取餐排队延误,骑手焦急大喊,店员回一句“催什么催”,立刻升级成扯衣服、推搡。有人报警,警察来维持秩序。
原本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消费日,就这样被硬生生搞成了“暴力事件”。
@黔小康
当然,矛盾也不只是出现在供给端。
消费者在面对漫长等待时,同样容易情绪失控。有人排了半小时队,结果到手时奶茶缺货;有人提前下单,却被告知“原料用完”;还有人为了插队,直接和店员吵起来。
“秋天第一杯奶茶问世”之后,近几年,类似的见闻频频登上热搜:在江苏,一位顾客因为嫌排队时间太长,怒骂店员效率低,双方发生推搡,店员被对方用奶茶杯砸伤,不得不报警。
警察到场调解,顾客却振振有词:“我花钱买的是服务,你们不给我,就该挨骂。”
这句话刺痛了无数人。消费主义的逻辑,在这一刻赤裸裸地显露出来:顾客以为花钱买的是特权,店员则被逼到只能用报警来维护最基本的尊严。
类似场景几乎每年都能看到。
北京某商场,一位女士为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眼看前面的人加单,自己要再等十分钟,气急之下直接翻台掀桌,现场饮品洒了一地。警方到场后,不得不劝说她冷静。人们追逐的那杯甜饮,最后却只剩下满地狼藉。
@鹤璧观天下
最魔幻的一幕,则发生在骑手之间。因为订单量过大,不仅店里乱,路上也成了修罗场。
为了抢单、赶时效,骑手之间彼此竞争,一言不合就会演变成冲突。
杭州某骑手在门店门口与同行争抢一杯奶茶的订单,结果从口角升级到互殴,拳脚相加,直到围观群众报了警。最后两人都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拘留。
@广州ing
这样的荒诞新闻,本该属于黑色幽默,却在“第一杯奶茶”的语境下年年重演。
更危险的是,矛盾不仅发生在店门口,还蔓延到马路上。为了抢时间,有骑手在红绿灯前互相别车,甚至推搡对方摔倒。
这背后映照的,是平台压榨下的残酷竞争:骑手的每一分钟都被数字化衡量,而一旦时间变成了罚款和奖惩,人与人之间便只剩下赤裸的敌意。
“秋天第一杯奶茶”本该是情侣间、朋友间的一点小心意,如今却变成了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发地带。
一个梗,被无限放大,被商家和平台包装成全民狂欢的节日,最终却让店员、骑手、消费者都付出了代价。
有人流血,有人进局子,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失望:为什么一杯奶茶最终会演变成社会问题?
我们明明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为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让人们卷得硝烟四起、风声鹤唳、尊严扫地?
秋天第一杯奶茶的“受害者们”
如果说报警只是表面上的社会冲突,那么进医院,则是“秋天第一杯奶茶”带来的沉重代价。
每年立秋之后,急诊科医生们都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奇特的现象:因为一杯奶茶,进医院的人比想象得多。
从吧台打起来的店员,到在路口摔倒的骑手,再到喝出毛病的消费者,所有人都可能在这场消费狂欢里成为病床上的“受害者”。
在很多警方通报里,结尾都带着同一句话——“受伤人员已送医治疗”。这意味着,所谓的“奶茶纠纷”并不只是吵架那么简单,而是真刀真枪的身体冲突。
此前,江苏某商场一名顾客因为排队过久与店员争吵,情绪彻底失控,动手将奶茶杯砸向店员头部,导致对方头皮破裂、鲜血直流,最后不得不送往医院缝针。
还有外卖员与店员冲突的案例里,常常伴随着推搡、摔倒,轻则软组织挫伤,重则骨折。
一个网友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自己弟弟兼职外卖员,因为取单时与店员拉扯,被推倒在地,手臂骨裂,休养了一个月。
如果说店里打架是明面上的冲突,那么外卖员在马路上的奔波,更是风险陡增。
立秋当天,订单量暴涨,骑手接到的系统提示几乎都是“请尽快取餐”“请加快速度”。在这种压力下,闯红灯、逆行、超速成了常态。
这个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时间都是金钱,很多人却忘了,时间也是生命。
在成都,曾发生过一例外卖员为赶“秋天第一杯奶茶”高峰时段,电动车与私家车相撞,骑手当场腿部骨折,被紧急送医。评论区里,不少人愤怒地质问:“这杯奶茶,值不值一条腿?”
每一张顾客的“优惠券截图”,背后都有可能对应一名骑手的医疗账单。骑手在风雨里拼命,为了让那杯奶茶能准时送到消费者手里,自己付出着巨大的隐形代价。
最讽刺的是,连消费者自己,也逃不开“秋天第一杯”的医疗后果。
奶茶高糖高热量,本就不是什么健康饮品,可在商家刻意营造的“仪式感”氛围下,在优惠券的诱惑下,很多人一口气买三杯、五杯,甚至当成日常必需。
结果呢?急诊室的“常客”也就多了。
湖南长沙一位22岁女生由于长时间喝大杯奶茶,深夜突发心慌、胸闷,被家人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她血糖飙升,心跳紊乱,还伴有糖尿病等症状,幸亏送医及时,否则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心脏问题。
医生的评价很直接:“这都不是爱喝奶茶的错了,而是把营销当成节日,把身体当成垃圾桶。”
另一则案例更具警示性。
四川资阳16岁少年在喝下含有大量珍珠的奶茶后,因窒息加上心脏骤停不幸去世。虽然最终结论仍有争议,但这一消息足够刺痛公众:一杯奶茶,如果没有节制和警惕,可能真的要命。
年轻人因过量奶茶导致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的病例并不少见。
看看某些奶茶店柜台后,那些成桶成桶的原材料,到底是什么成分?多少人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将一杯杯液体喝进自己的身体……
从打架流血到交通事故,从血糖飙升到窒息急救,每一例新闻都在提醒人们:这场消费主义狂欢,成本远比表面看上去要高得多。店员流血、骑手骨折、顾客进医院,真正承担医疗账单的,是普通人自己。
这也是“秋天第一杯奶茶”的最大讽刺之处——原本是为了“取暖”的一杯饮品,却成了制造伤害的源头。
有人买单的不是奶茶的钱,而是医药费、误工费,甚至是健康和生命。
甜梗,烂尾了
追溯这场荒诞闹剧的源头,其实并不复杂。
2020年秋分前后,一张微信聊天截图在网上走红:一名女生晒出男友转来的52元红包,备注写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简单的一句话,本来只是情侣间的温情。
可没想到,这个截图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当天话题冲上热搜第四,阅读量飙到2.9亿,讨论超过10万次。
有人觉得甜,有人跟风模仿,一时间朋友圈、各大社交平台上到处都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截图和照片。
最初它的含义很单纯:送一杯奶茶,表达关心与爱意。
但很快,这份温情不再局限于情侣间的浪漫,还扩展到了更广泛的情感表达:有人请父母喝“第一杯”,有人转账给朋友,也有人说“给自己买杯奶茶,也算是犒劳”。
从爱情,到友情、亲情,再到自我关怀,这个梗迅速完成了多维度社交场景的拓展。
甚至,它还出现了更温暖的社会化演绎。
四川达州,一名轻生女孩站在大桥栏杆外,情绪濒临崩溃。民警在劝导时,脱口而出一句:“请你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女孩愣了一下,眼泪掉了下来,情绪逐渐缓和,最终放弃轻生念头。
这一幕让许多人动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因此被赋予了关怀与善意的社会意义。它似乎真的成为了一种“情绪安慰剂”。
@四川政法声音
然而,当一个梗能吸引亿级流量时,资本必然不会袖手旁观。
各大茶饮品牌迅速嗅到商机,把这份浪漫包装成营销节点:满减、联名、限时券、买一送一,立秋一夜之间成了“奶茶双11”。外卖平台更是“火上浇油”,放出“百万杯免单”,靠算法和补贴把大众推向消费狂欢。
原本属于个体之间的温情,被硬生生改造成全民的消费盛宴。
可年年重复的仪式,甜味很快变腻。朋友圈里一开始是“甜蜜晒图”,后来变成“矫情”二字。有人抱怨:奶茶梗每年刷屏,比“双十一预售”还烦。
更讽刺的是,没参与的人被嫌弃“不懂浪漫”,参与的人却被讥讽“跟风做作”。从温情到绑架,再到反感,这个梗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蜕变。
于是,一个本该是温情的符号,被彻底异化。它不再象征浪漫,而是成为现代消费的笑话。回望源头,本该简单的甜,最终变成了荒诞的苦。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如今不只是一个笑话,更是现实里的乱象:有人因为它报警,有人因此进医院......
甜味没能留下,留下的却是冲突、伤害和一地鸡毛。
当然,这并不是奶茶独有的宿命——任何被资本盯上的“仪式感”,只要足够能制造流量,就会被包装成全民狂欢,直到彻底变味。
是时候,冷眼看待各种“仪式感”了。
等到下一个“第一杯”出现时,不知道这场狂欢会不会换一种形式继续上演?还是悄然褪色。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始终缺乏警惕,那么下一次的受伤、流血和进医院,依旧会落在最普通的人身上——
无论是顾客、店员,还是骑手。
夏天正在过去,秋天也终将过去。
秋天第一杯奶茶造成的伤害,何时才能过去?
我们需要的,不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健康的身心,安然的生活,有益的饮食。
三餐、四季;
如此,而已。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视频号: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