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程琦9月2日报道:还有一个月,中秋就要到了,上海街头巷尾又早已飘散出熟悉的月饼香气。记者采访了解到,申城不少老字号早已开启了今年的“月饼季”,纷纷推陈出新,以“新口味”和“新颜值”拥抱市场变化。近日,记者走进杏花楼工厂,探访老字号如何将百年非遗手艺与时下潮流灵感巧妙融合,为市民的中秋餐桌带来惊喜。
拥抱年轻化:8种新口味,打造“奶茶风”月饼
“我们今年一共是研发了8款新口味的月饼,组成了四个新的包装系列。”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杏花楼厂长徐刚向记者介绍道。这四个被命名为“海派国潮·金罐”、“海派国潮·杏花”、“海派国潮·锦簇”和“海派国潮·喜乐中秋”的全新系列,从名字上便可窥见其今年的市场策略——将经典海派文化与时下流行的国潮风尚相结合。
在新品口味的研发上,杏花楼更是下足了功夫,力求精准捕捉年轻人的味蕾。徐刚厂长特别提到了几款颇具“爆款”潜力的产品:“我们借鉴了当下年轻人喜爱的饮品,推出了像红茶拿铁、牛乳冰沙、椰芒等新口味。甚至在传统的玫瑰豆沙基础上,我们也创新了一款陈皮豆沙,口感更清甜,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 他笑着表示,这些新品听起来就像是奶茶的配料,而这正是他们希望达成的效果——让月饼不再仅仅是中秋节的特定食品,更能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乐于分享的下午茶点心。
为了迎合消费趋势,杏花楼在减糖、减油方面也做了诸多改良。徐刚介绍,新款月饼在研发和炒制过程中,降低了糖分和油脂含量,同时选用更健康的黄油,让产品在保持风味的同时,也更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
传承非遗技艺:16道工序与三遍蛋液的匠心
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杏花楼的广式月饼制作技艺,早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生产车间里,记者亲眼见证了这份百年匠心的坚守与传承。
以一款烧汁火腿月饼为例,从选料到最终成品,需要经过足足16道工序。 精选的云南火腿与秘制广式叉烧酱经过小火慢煨,咸甜交融,肉汁被紧紧锁在饼皮之内,实现了广式经典与海派风味的惊艳碰撞。
而饼皮之所以能呈现出诱人锃亮的金黄色泽,秘诀在于三遍手工刷蛋液的精细工艺。 徐厂长介绍,他们严选优质草鸡蛋,用细毛刷蘸取蛋液后,必须刮掉多余液体,以“半干”状态为月饼“上妆”。“定型一遍、上色一遍、增亮一遍,每一遍都有特定的手法和方向,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手工技艺,也是我们品质的保证。”
从细节看品质:智能包装与人工挑选的坚守
在采访过程中,徐刚厂长反复强调,品质是杏花楼的生命线。为了确保月饼的最佳赏味期和食品安全,杏花楼在内包装中引入了“指示型吸氧器”。这个小小的装置会根据包装内的氧气含量变化颜色,消费者可以通过观察其颜色(正常为红色,漏气或氧气含量高则会变色)来判断包装的密闭性,从而确保买到放心的产品。
有趣的是,尽管工厂引进了高效的自动化包装机器,但在最后装盒的环节,杏花楼却“反其道而行之”,取消了机械化操作,回归人工挑选。“机器无法像人一样,挑出那些有细微瑕疵的月饼,”徐厂长解释道,“我们的月饼比较柔软,饼皮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碰。为了保证消费者拿到的每一块月饼都是完美的,我们宁愿多花一些人工成本,也要坚持人工挑选。”
谈及今年的市场趋势,徐刚认为,如今的消费者购买月饼,早已不再是单纯为了满足送礼需求,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品尝和与家人朋友分享。因此,杏花楼在产品定价上也力求亲民,“我们要做‘拿得出手,也送得出手’的‘接地气’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