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秋季进补,最该吃的鱼,不是草鱼和鲫鱼,而是这3鱼,肉多刺还少
入秋后,空气逐渐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等“秋燥”。此时饮食需以“润燥、补虚、健脾”为主,而鱼类作为优质蛋白的代表,不仅脂肪含量低,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是秋季进补的绝佳选择。相比常见的草鱼、鲫鱼,有3种鱼更符合秋季养生需求——它们肉质细嫩、刺少味鲜。本文将为您揭秘这3种“秋补鱼王”,并附上简单易学的家常做法。
一、鲈鱼:补肝益肾的“秋令时鲜”
营养价值
鲈鱼被誉为“江南第一鱼”,秋季正值其最肥美时节。尤其适合体虚者秋季调养。
推荐做法:清蒸鲈鱼
食材:鲈鱼1条(约500g)、姜丝10g、葱丝15g、蒸鱼豉油2勺、食用油1勺
步骤:
处理鱼:鲈鱼去鳞、内脏,在鱼身两侧划斜刀,用料酒腌制10分钟去腥。
蒸制:盘底铺姜片,放上鱼,水沸后大火蒸8分钟(根据鱼大小调整)。
调味:倒掉盘中汁水,撒葱丝,淋热油激发香气,最后浇蒸鱼豉油即可。
技巧:蒸鱼时用筷子垫高鱼身,使热气均匀流通,鱼肉更鲜嫩。
二、黄花鱼:健脾开胃的“黄金补品”
营养价值
黄花鱼分大黄鱼和小黄鱼,秋季肉质最为紧实。其富含硒元素,增强免疫力;适合秋季食欲不振者。
推荐做法:红烧黄花鱼
食材:黄花鱼2条、蒜瓣5颗、干辣椒3个、生抽2勺、老抽1勺、糖5g、料酒1勺
步骤:
煎鱼:黄花鱼去内脏洗净,擦干表面水分,热锅冷油煎至两面金黄盛出。
炒料:锅中留底油,爆香蒜瓣和干辣椒,加生抽、老抽、糖和半碗水煮沸。
炖煮:放入鱼,中小火炖5分钟,期间用勺子将汤汁淋在鱼身上,最后大火收汁。
关键:煎鱼前用姜片擦锅底,可防粘皮;炖煮时避免频繁翻动,保持鱼形完整。
三、鳜鱼:补气养血的“水中人参”
营养价值
鳜鱼(桂鱼)肉质细嫩如豆腐,刺少易消化。其富含蛋白质和钙,能强健骨骼;尤其适合女性及体弱者秋季滋补。
推荐做法:松鼠鳜鱼(家庭改良版)
食材:鳜鱼1条、番茄酱3勺、白醋1勺、淀粉50g、松子10g、青豆玉米粒适量
步骤:
改刀:鳜鱼去头,沿脊骨片开鱼肉,尾部相连,再横切花刀(不切断鱼皮),用盐、料酒腌制10分钟。
炸制:鱼肉裹淀粉,抖掉多余粉,油温六成热时拎着鱼尾炸至定型,再整鱼入锅炸至金黄。
调汁:锅中留底油,炒番茄酱,加糖、白醋、水淀粉熬浓稠,淋在鱼上,撒松子和焯熟的青豆玉米粒。
简化版:若刀工不熟练,可将鱼肉切块裹粉炸制,口感同样酥脆。
秋季吃鱼的3个注意事项
选鲜活鱼:鱼眼清澈、鱼鳃鲜红、鳞片紧实为新鲜标志,避免吃死鱼或反复解冻的鱼。
控量食用:每周吃2-3次鱼,每次100-150g为宜,过量可能加重消化负担。
特殊人群慎食:痛风需控制嘌呤摄入,可选择低嘌呤的银鳕鱼;过敏体质者首次尝试新鱼种需少量试吃。
结语
秋季进补不必追求昂贵食材,鲈鱼、黄花鱼、鳜鱼这3种时令鱼,不仅价格亲民,且滋补。清蒸、红烧、糖醋等家常做法,既能保留营养,又能满足味蕾。趁着秋意正浓,不妨为家人烹制一道鲜美鱼菜,让健康与美味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