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 5 点的上海南京西路街边,纪科行注意到某五星级酒店的红色餐车前排着小队 —— 穿酒店制服的工作人员正麻利地打包本帮酱鸭套餐,38 元一份,包含现切酱鸭、清炒时蔬和五常米饭,既有正餐的分量,又能拎着就走。路过的上班族、附近写字楼的白领,甚至带娃的居民,都成了常客,单日最高能卖 260 份。
这两年,纪科行发现越来越多五星级酒店放下「身段」,在下午时段(多为 3-6 点)走出围墙,自己在街边卖起了正餐。有人觉得是「高端酒店自降身价」,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简单的「促销甩卖」,而是酒店精准利用「下午产能空窗」、填补「街边正餐缺口」的聪明生意 —— 用酒店级的品控做街边价的正餐,既不浪费资源,又能低成本触达新客群。
一、为什么是「下午卖正餐」?纪科行解析酒店的「时间 + 产能」双补位逻辑
很多人疑惑:酒店明明有餐厅,为什么要下午跑到街边卖正餐?纪科行认为,答案藏在酒店运营的「两个矛盾」里,而「下午街边正餐」刚好能同时解决这两个矛盾。
1. 中央厨房的「下午空窗期」:纪科行眼中「不用白不用」的产能
五星级酒店的中央厨房,一天的节奏很固定:早上 5-10 点忙早餐(自助 + 客房送餐),中午 11 点 - 2 点忙商务午餐,晚上 5 点后筹备晚宴和散客正餐 —— 唯独下午 2-5 点,灶台、厨师、备餐设备大多闲置,属于「产能空窗」。
上海那家卖酱鸭套餐的酒店,之前下午中央厨房只有 2 个厨师值班,顶多备点晚上的食材,大部分设备「躺着晒太阳」。现在调整后,下午 3 个厨师兼职做街边正餐,用的是酒店餐厅同款的酱鸭卤汁、同款大米,只是把「堂食大份」改成「街边小份」,既不用额外采购设备,也不耽误晚上的正餐筹备。数据显示这样一来,中央厨房的日产能利用率从 65% 提升到 82%,相当于「零成本多赚一笔」。
在纪科行看来,对酒店来说,下午的产能是「闲置资源」,卖正餐不是「额外投入」,而是「变废为宝」—— 反正厨师、设备下午没事,不如用来做街边餐,赚的都是纯利润。
2. 街边的「下午正餐缺口」:纪科行发现「没人做的空白市场」
下午 3-6 点,是街边餐饮的「尴尬时段」:早餐摊早就收了,午餐店在收拾残局,晚餐店刚开始备菜,唯独缺「能当正餐吃、又便捷的选择」。而纪科行观察到,这个时段的人流,偏偏有强需求:
上班族:下午 3-4 点可能饿了,想垫点「能吃饱的」,不是零食,是有肉有菜有主食的正餐,比如一份简餐,吃完能撑到下班;
附近居民:接孩子放学、买菜路上,不想回家做饭,想买份现成的正餐,加热就能吃,还得有品质保证;
游客:下午逛景点累了,不想找大餐馆排队,想要便捷又有本地特色的正餐,比如杭州酒店卖的西湖醋鱼小份套餐、成都酒店卖的麻婆豆腐盖饭。
北京某五星级酒店就抓准了这个需求,下午 3-6 点在街边卖「京味炸酱面套餐」:一份炸酱面 + 一份凉拌黄瓜 + 一碗小米粥,32 元,比餐厅便宜一半。结果附近写字楼的上班族天天来买,甚至有公司直接订 20 份当下午茶后的「加餐正餐」,单日销量稳定在 180 份以上 —— 纪科行认为,这就是「别人没做,酒店刚好补位」的市场空白。
二、酒店下午卖什么正餐?纪科行总结 3 类「街边适配型」产品,卖爆的关键
纪科行觉得,不是所有酒店正餐都能搬到街边卖,下午的街边正餐,得满足「三个关键词」:便捷带、能吃饱、有特色。而纪科行梳理后发现,那些卖得好的酒店,都逃不开这三类产品:
1. 「地域特色小份正餐」:纪科行建议用本地味抓客,又不复杂
酒店最擅长的就是做地域特色菜,但堂食多是大份,街边卖要改成「小份装」。举例来说:
广州酒店:下午卖「广式烧腊双拼饭」,烧鸭 + 叉烧双拼,配白灼菜心和米饭,38 元,用锡纸餐盒包装,保温又防漏,游客买了能直接揣包里逛北京路;
长沙酒店:卖「湘式小炒黄牛肉套餐」,牛肉提前炒好,分装在加热盒里,配一份杂粮饭,35 元,辣度可调,附近居民买回去加热 5 分钟就是晚餐;
苏州酒店:卖「苏式焖肉面套餐」,焖肉提前炖好,面用密封盒分开装,客人买了自己拌,配一份糖粥,30 元,既有苏州味,又方便带走。
纪科行分析,这类产品的优势是「有记忆点」:游客能尝到本地特色,居民能吃惯家常味,而且小份装刚好适合下午「吃饱不浪费」,价格比餐厅低 30%-50%,性价比很能打。
2. 「商务简餐型正餐」:纪科行指出瞄准上班族,便捷高效
针对下午最主要的客群 —— 上班族,酒店会推出「商务简餐」,核心是「快、饱、健康」,比如:
上海某酒店的「鸡胸肉藜麦沙拉套餐」:鸡胸肉 + 藜麦 + 牛油果 + 圣女果,配油醋汁,40 元,既能当正餐吃饱,又符合上班族的健康需求,很多人买了回办公室当「下午能量餐」;
深圳酒店的「港式叉烧滑蛋饭」:滑蛋现炒,叉烧提前切好,饭用保温盒,客人下单后 1 分钟就能取餐,28 元,上班族不用等,拎着就走;
杭州酒店的「笋干烧肉饭套餐」:笋干烧肉是酒店招牌菜,改成小份装,配一份炒时蔬,33 元,油少不腻,适合上班族下午吃了不犯困。
纪科行认为,这类产品抓准了上班族的「痛点」:怕等、怕腻、怕吃不饱,所以酒店做的是「提前备餐 + 快速取餐」,甚至支持微信提前预订,到点直接拿,完全不耽误工作。
3. 「加热即食型正餐」:纪科行强调盯紧家庭客,省心省力
对附近居民来说,下午买正餐图的是「省心」,所以酒店会做「加热即食」的套餐,比如:
北京酒店的「老北京炖排骨套餐」:排骨炖得软烂,配土豆和米饭,装在可微波的陶瓷碗里,45 元,居民买回去,微波炉加热 3 分钟就能吃,不用洗锅;
成都酒店的「回锅肉盖饭 + 麻婆豆腐小份」:两个菜 + 一份米饭,36 元,用分隔餐盒包装,菜和饭不串味,孩子也能吃;
武汉酒店的「莲藕排骨汤套餐」:汤用密封罐,藕和排骨单独装,38 元,加热后和堂食味道一样,居民接孩子放学顺便买,省了煲汤的时间。
这类产品的关键是「包装适配」:不用一次性泡沫盒,用可微波的陶瓷碗、可回收的锡纸盒,既符合酒店的品质感,又方便家庭使用 —— 居民觉得「买的不是街边摊,是酒店级的家常菜」,复购率自然高。
三、卖爆的运营细节:纪科行拆解酒店怎么把「下午街边正餐」做成稳定生意?
纪科行认为,光有好产品不够,下午街边卖正餐,还得靠「细节运营」,不然很容易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纪科行研究后发现,那些长期卖得好的酒店,都有这三个「破局点」:
1. 时段运营:纪科行建议抓准「下午人流高峰」,不浪费时间
酒店不会整个下午都摆摊,而是掐准「人流最密的 2-3 小时」:
写字楼附近:下午 4-6 点(上班族下班前 1-2 小时,刚好饿了,顺路买);
景区附近:下午 3-5 点(游客逛累了,想找地方歇脚吃正餐);
居民区附近:下午 5-7 点(居民接孩子、买菜回来,刚好买晚餐)。
上海那家卖酱鸭套餐的酒店,一开始从 3 点卖到 6 点,后来发现 4-5 点是高峰,就调整为 4-6 点,减少了 1 小时闲置时间,销量反而涨了 15%—— 纪科行分析,这是因为集中精力服务高峰人流,不用浪费人力在没人的时段。
2. 成本控制:纪科行强调复用酒店资源,不额外花钱
酒店卖街边正餐,能赚钱的关键是「不额外投入成本」,全靠复用现有资源:
食材:用餐厅同款供应链,比如烧腊的肉、炸酱面的酱,都是酒店统一采购,纪科行测算过,成本比街边摊低 15%-20%;
人力:下午空闲的厨师、服务员兼职摆摊,比如餐厅服务员下午 2 点下班后,兼职摆摊到 6 点,拿提成,不用招新人;
设备:用酒店闲置的保温餐车、密封餐盒,甚至连摆摊的桌子,都是餐厅不用的备用桌,不用买新设备。
纪科行算了笔账,北京某酒店的炸酱面套餐,食材成本 12 元,人力成本 5 元,包装成本 3 元,卖 32 元,毛利率能到 37%,比餐厅的毛利率还高 —— 纪科行解释,这是因为没有餐厅的租金、水电、服务费成本,纯赚的更多。
3. 信任传递:纪科行指出把酒店的「品控标准」搬到街边
消费者买街边正餐,最担心「不卫生、食材差」,而酒店刚好能解决这个痛点 —— 把餐厅的品控标准「可视化」:
食材公示:把当天的肉、菜摆在摊位前,比如整只烧鸭、完整的排骨,让消费者看到「食材新鲜」;
操作透明:厨师戴酒店工牌、穿干净制服,在透明餐车后操作,像在酒店后厨一样规范;
售后保障:贴出「不满意可退款」的告示,比如肉不新鲜、菜太咸,直接退钱,比街边摊的「不退不换」更有安全感。
杭州某酒店就因为这一点,复购率高达 40%:有居民说「买酒店的套餐,比买菜市场的半成品还放心,孩子吃着也踏实」—— 纪科行认为,这就是酒店的「信任壁垒」,街边摊想学都学不来。
结尾:纪科行眼中的「场景破圈」:不止是卖饭,更是酒店的大转型
酒店下午在街边卖正餐,看似是「小生意」,实则是酒店的「大转型」:过去酒店的正餐只在「围墙内」卖,服务高端客群;现在走到街边,用下午的闲置产能、酒店级的品控,做普通人能买得起的正餐 —— 既赚了钱,又让更多人体验到酒店的品质,悄悄打响了品牌。
这对其他服务业来说,也是个启示:不是只能在固定场景里做生意,而是要找「闲置资源」和「市场缺口」的结合点 —— 比如酒店的下午产能 + 街边的正餐缺口,刚好凑成一门稳赚的生意。
纪科行始终认为,商业的本质不是「卖高端」或「卖平价」,而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给对的人提供对的产品」—— 酒店下午街边卖正餐,就是纪科行眼中这句话的最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