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驶向西藏的公路上,一辆特别的大巴引人注目。车身印着“桑植白茶”标识,穿越武陵山脉、跨过长江水系,驶向雪域高原。
“桑植白茶走出大山,卖出去的是产品,亮出去的是品牌。”在桑植白茶品牌形象店,桑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周擎对笔者说。他语气坚定:“我们希望这片叶子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茶产业里的‘桑植符号’。”
在山里:根基厚实,品牌有底气
桑植白茶有厚重的产业根基。全县茶园面积7.95万亩,覆盖13个乡镇108个村,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1万。2024年产量5860吨,产值7.32亿元 。产业辐射带动9200户脱贫户、3.5万人持续增收,成为山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柱。
“产业发展不是凭空而来,必须有规划、有项目、有企业支撑。”周擎介绍。近年来,桑植县每年安排上千万元奖补资金,支持基地提质、加工升级、市场拓展;累计建成20条智能化生产线,新增产能1000吨;建成1650立方米智能仓储设施,仓储能力提升1200吨 。
品牌的底色,还在于标准化和科研赋能。桑植白茶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推动“西莲1号”等专属品种选育,形成了“养叶、走水、增香”独特工艺,解决了“新茶难喝、要存三年”的行业难题,让桑植白茶以“鲜甜”特色赢得市场口碑 。
“品牌的生命力来自品质,品质的背后是科技和标准。我们必须把根基打牢,才能让品牌站得住。”周擎说。
在市井:融入生活,品牌被看见
桑植白茶的另一重空间,是城市的日常。
在长沙地铁五一广场的广告屏幕,在张家界景区入口的展台,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消费体验区,都能看到桑植白茶的身影 。
“桑植白茶”品牌专车开启奔赴拉萨之旅
“品牌要有人群的触点。”周擎说。今年4月,桑植白茶定制大巴从长沙启程,途经多个省份一路驶向西藏,沿途开展茶文化互动与推介活动,把一片白叶送进千家万户的视野。
桑植白茶文化节活动掠影
品牌传播不止于广告。2025年,桑植投资1500万元开建白茶文化商业街,将茶饮体验、文化展示与消费休闲结合,打造“茶旅融合”的新地标。而在白茶文化节上,采茶能手比拼、制茶大师竞技,把传统工艺转化为文化符号,进一步拉近了品牌与公众的距离。
目前,全县已拥有250多家专营店,20多个子品牌在市场上逐渐打开影响力。2024年,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的评估显示,“桑植白茶”区域品牌价值达到3.92亿元,品牌强度指数为792 。
“当一个品牌走进市井生活,被消费者认知和信任,它的市场地位就自然确立。”周擎表示。
在远方:跨界破圈,品牌向世界
眼下,桑植白茶面临的关键,是如何拓展未来的发展路径。
农夫山泉旗下无糖茶饮品牌“东方树叶”在农夫山泉张家界桑植生产基地投产
“我们正在和农夫山泉合作,桑植白茶已经进入其新茶饮生产环节。”周擎介绍。这一动作,代表桑植白茶将不只停留在传统泡饮环节,还将转化为面向城市消费者的茶饮产品。“如果有一天,在便利店的货架上能轻松买到标注‘桑植白茶’的新茶饮,那就是品牌走出去最直观的体现。”
国际市场的大门也在逐步打开。桑植白茶已通过欧盟有机和雨林联盟双认证,正申报中法“蓝天标志”,未来有望进入欧洲市场。它还被纳入“一带一路”地理标志推广清单,多次亮相海外推介会。
“品牌要想走出去,一方面要靠跨界合作,另一方面要靠国际认证。”周擎说,“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们有信心走稳、走远。”
茶山深处,白族人家的“三道茶”氤氲开来:第一道苦,第二道甜,第三道回味悠长。桑植白茶的发展历程,与这三道茶何其相似——它曾走过探索的艰辛,迎来产业的甘甜,如今将余韵飘向世界。那一缕清香,已成为武陵山深处最有力的注脚,诉说着桑植白茶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力量。(文/吴汶奕 桑植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来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