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的晨雾还未散尽,舜皇山的轮廓已在晨光中舒展,在这片被誉为“湖南野茶之乡”的沃土上,茶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延续千年的文化符号,如今新宁县正以茶叶为媒,书写着生态富民、产业兴县的动人篇章。
一茗兴县:“山间野叶”变“致富源泉”
“舜皇云雾绕茶山,野茗千年沁心甜”,恰是新宁茶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新宁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舜皇山独特的森林生态和野茶资源优势,围绕“名山有名茶”的目标,大力推动茶产业向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迈进。
目前,全县现有可开发野茶面积11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2万亩,2024年干毛茶产量稳定在50吨,总产值成功突破10亿元,拥有2家省级茶叶龙头企业(新宁县舜帝茶业有限公司、湖南崀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2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石河野生茶叶发展有限公司、久久香茶业),还有16个茶叶专业种植合作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茶叶企业集群,涵盖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每年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人员不断增多,提供家门口岗位数千个,直接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新宁县茶叶协会秘书长郑和能介绍到。曾经藏在深山的野茶,如今真正成为了让百姓腰包鼓起来的“黄金叶”。
一技兴茶:科技为茶香“提质增效”
“新宁茶的底气,藏在舜皇山的生态密码里。”郑和能的话,道出了这片土地与茶的深厚羁绊。
在新宁的茶园里,种植从不是对自然的索取,而是与山林共生的智慧传承。坚持绿色有机标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还推行“林茶间作”模式,让茶树自然生长,保证茶叶的高品质,如“帝子灵芽”,不仅通过美国FDA认证与有机食品认证,更将2022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等17项荣誉收入囊中。它条索乌黑油润,宛如上好绸缎,汤色红亮如琥珀,醇厚滋味在舌尖缓缓漫开,每一口都是山林馈赠的本真味道。这枚小小的茶叶,在绿色生态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同频共振,成了新宁走向全国、连接世界的“名片”。
在坚守生态培育、打磨传统品质的同时,新宁县更主动为茶产业注入科技动能,积极加强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搭建起专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茶叶种植技术优化、加工工艺升级、新品种培育等核心领域开展深度研究。指导当地茶农改良升级野生茶树修剪、施肥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种植中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让野茶产量与品质实现“双提升”;与此同时,茶叶加工企业积极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将数据化、标准化理念贯穿于茶叶加工全流程,实现了加工环节的精细化操作,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确保每一批次茶叶品质稳定。
除了优化传统生产环节,科研力量还推动当地茶叶品类的多元化拓展,其中兼具养生价值与独特口感的青钱柳红茶通过专利技术精准攻克传统工艺无法去除野生茶苦涩味的难题,在保留青钱柳养生特性的同时,还赋予其人参的醇厚质感与花蜜的清甜风味,成为产业新亮点。
科研力量的持续加持,不仅夯实了野茶产业的发展根基,增强产业发展韧性,更让新宁野茶在坚守传统风味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为当地茶产业向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旅兴业:文旅融合让茶香飘远
茶叶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杯茶汤。新宁县积极推动茶产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让“一片茶”带动“全域游”。
舜皇山茶文化旅游线路成为热门之选,游客们走进舜帝茶庄,戴上竹篓体验野茶采摘、学习茶叶制作、品尝特色茶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茶的独特魅力。据统计截至2024年,舜皇山年接待游客量达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万元,茶旅融合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与此同时,每年如期举办的舜皇山野茶节、茶艺技能大赛,更是成为省内外游客争相参与的“打卡盛事”,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品味新宁茶的醇厚,也记住了这片土地的茶香......
从山间的野茶丛,到千家万户的茶杯里,新宁茶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千年的茶香,终将飘得更远,让这片土地因茶而愈发鲜活,让乡村振兴的诗行,写得更加绵长。
来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