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陇东黄土高原还笼罩在晨雾中,环县的山峁上已经传来羊群的铃铛声。放羊老汉李大爷轻抚着低头啃草的羊羔,眼中满是慈爱:“这些吃地椒、喝山泉长大的娃娃,可是我们环县人的宝贝。”他笑着,脸上的皱纹如黄土高原的沟壑般深邃——这不是普通的羊群,它们的肉质细嫩无膻,正是环县羊羔肉名扬四海的味觉密码。
环县羊羔肉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环县地处陕甘宁交界处,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200-1800米,气候干燥,日照充足,生长着地椒、甘草、柴胡等百余种中草药。羊群常年放养,以这些药材为食,形成了环县羊羔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腥味”的独特品质。在当地,至今流传着“环县羊羔肉,皇帝吃了不想走”的民谣。
优质的环县羊羔肉色泽鲜红,脂肪呈乳白色,肌理细腻,如大理石般分布均匀。生肉散发出淡淡的草香,触之富有弹性。清炖出锅后,肉质变为粉白色,汤汁清澈见底,宛如白玉凝脂;红烧则色泽棕红油亮,令人食欲大动。
环县羊羔肉的美味在于“鲜、嫩、香、醇”四味一体。入口先是浓郁的肉香,继而感受到肉质的极致鲜嫩,咀嚼时药草的清香在口中绽放,最后留下醇厚的余味。最妙的是那块带皮羊肉,皮糯肉嫩,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令人回味无穷。
环县羊羔肉的烹饪讲究“返璞归真”。最地道的做法是清炖:将羊肉切块,冷水下锅,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加入生姜、花椒,文火慢炖两小时,最后撒盐调味。这样烹制的羊肉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汁原味,汤清肉烂,鲜美无比。红烧则要先用胡麻油爆炒,加入当地特产的豆瓣酱、辣椒、香料,文火慢炖至酥烂入味。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加很多调料,但那味道就是不对。”做了五十年羊肉的王师傅说,“好羊肉自己会说话,过多的调料反而掩盖了它的本味。”
在环县,羊羔肉早已超越普通食材,成为待客的最高礼遇。每逢佳节喜庆、贵客临门,主人都会端上大盆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配以蒜瓣、椒盐,以示隆重。在环县的乡间,流传着“无羊不成宴”的说法,羊肉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主人的脸面。
“出门在外,最想的就是这口。”在兰州工作的环县人小张说,“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做手抓羊肉,那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如今,环县羊羔肉已走出高原,走向全国。通过现代化的加工技术,环县羊羔肉以冷鲜肉、真空包装熟食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市场上。2016年,“环县羊羔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不少游客来到环县,都要品尝地道的羊羔肉,离开时也不忘带上一些羊肉制品。环县还创办了“环县羊羔肉美食节”,让更多人了解这道黄土高原的美味珍馐。
夕阳西下,环县的山峁被晚霞染成金黄。农家院里飘出羊肉的香气,人们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老人抿着羊肉汤,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孩子们啃着羊排骨,吃得满嘴流油。
一盘羊肉,千年环县情。它不仅是环县人待客的珍馐,更是黄土高原饮食文化活色生香的见证。在这份鲜美醇厚之中,蕴藏着环县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黄土高原最动人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