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爽的秋日,山东寿光的农家小院里,一场婚礼的热闹喜庆刚刚平息。诱人的喜宴正在酝酿,早早地吊起人们的胃口。
午间的阳光漫过小院南墙的枣树枝头,树荫下大铁锅里的虎头鸡正咕嘟咕嘟唱着歌,在浓汤中翻滚浮沉。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把悠悠岁月慢慢煨进每一块鸡肉里。锅沿腾起乳白的雾气,夹杂着扑鼻的香气,伴着人们的笑声在小院弥漫开来……
“上菜喽!”
话音刚落,第一道菜虎头鸡便摆上了餐桌。
通体金黄、虎头虎脑是虎头鸡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块块圆滚滚、黄澄澄的虎头鸡,镶嵌在香气浓郁的汤水中,经葱、姜、花椒、八角、醋等调味品的长时间浸润,色香味俱佳,表面点缀着数段青绿的香菜,看着就让人馋涎欲滴。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闻到的那股香味。那香味是从老宅斜对门娶媳妇的那户人家飘出来的,先是顺着墙根溜到胡同里,继而悄无声息地占领了左邻右舍。我那时不过七八岁光景,嗅觉格外灵敏,一闻便知是虎头鸡又出锅了。
寿光婚丧嫁娶的筵宴素有“一鸡二鱼三凉菜”之说,取其谐音“一吉二余三良材”。“一鸡”即指地道纯正的虎头鸡,鲜嫩醇香,回味无穷,率先征服客人的味蕾。
虎头鸡名称的来源说法不一。据传旧时有将军远征,百姓宰鸡为其饯行。由于将军不吃清炖鸡,村民便突发奇想,把鸡肉剁成枣大的块状,放入白面中搅拌均匀,倒入蛋汁调和,然后下锅油炸,再把炸好的鸡块放入水中慢炖。将军试吃,鸡肉入口即化,鲜香无比,大加赞赏。问何菜,因其色泽金黄,一块块状如虎头,厨师便随口说是“虎头鸡”,将军吃后可助虎威,能打胜仗。将军听后连声称“好”,后来果然凯旋。
虎头鸡的标准名称是“松鸡”,取“酥松香嫩”之意,特指以焖炖为主要烹饪方法的菜式,广泛流行于山东及其周边地区。按烹饪方法不同,松鸡主要分为鲁式松鸡、南式松鸡、大酱松鸡等。其中,鲁式松鸡起源于山东广饶县大码头镇一带(明代属寿光管辖),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但一直未列入上宴菜品,为鲁菜私房菜式,俗称“虎头鸡”。又因寿光王高镇制作的虎头鸡最为正宗,故又称“王高虎头鸡”。
清末至民国时期,王高虎头鸡广泛外传,成为传统鲁菜菜式之一,王高镇的同盛、福有、洪烈等菜馆制作的虎头鸡颇负盛名。据《寿光县志》记载,王高厨师王景顺做的虎头鸡闻名遐迩。当年天津举办四方食艺大赛,王景顺以王高虎头鸡一举夺魁,获当时政府嘉奖。《大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著名的《北洋画报》亦刊登其所做王高虎头鸡的照片,名噪一时。
虎头鸡是家乡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传统虎头鸡制作以寿光慈伦大鸡为原料,包括炸鸡块和焖炖两步。炸鸡块可长时间保存,便于旅行携带和馈赠亲友。吃时将炸鸡块加水后辅以多种调味品慢炖,也可加山药或土豆一同煲炖,既增加口味的复合性,又去除鸡肉的油腻,更易消化,适合老人及幼儿。
旧时,鸡肉和鸡蛋等食材价值较高,炸制也颇费油,所以普通人家并不以虎头鸡为日常菜品。只有在婚丧嫁娶和过年祭祖时,它才作为“当家”菜品亮相。
百善孝为先,幸福的老人是有这个口福的。老家有个习俗,红白喜事当天,虎头鸡炖好后,刚出锅的那几碗要先逐户送给族中长者,按辈分和年龄排序,每人一碗虎头鸡、两个馒头。递到老人手中的这碗虎头鸡,既向老人传递了婚丧讯息,又传递了至爱亲情,彰显了尊老孝亲的传统美德,也印证了虎头鸡在乡亲们心中的地位。
如今,小时候难得吃上的虎头鸡被开发成真空包装的礼盒,商超、网店随处可见。但在我看来,那些鸡肉终究少了用木柴大锅炖鸡时的烟火气,少了母亲从沸腾的锅里舀出几块给我和妹妹解馋时,留在碗沿的那点温热。每逢回家过年,父母总要亲手炖一锅清香可口的虎头鸡,增添一份别样的年味。我学着母亲的样子炖虎头鸡时,眼前常常蒙太奇般浮现父亲春节前在院中捕鸡、杀鸡、脱毛、剁鸡,母亲加工、炸鸡的一幕幕场景。父母一天天变老,村庄旧貌换新颜,虎头鸡仍是当年的味道。
无论走得多远,任凭岁月流转,我都忘不了那碗熟悉的家乡味道,忘不了那缕舌尖上的乡愁。
编辑丨栖竹
下一篇:江西十大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