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八坊十三巷的琉璃瓦顶,临夏古城的老字号包子铺已蒸汽缭绕。马师傅轻巧地捻动面皮,十八个褶子在指尖绽放如花,一捏一收间,将草原的丰美与黄河的深情尽数包入其中——这不仅是寻常早点,更是穿越八百年时光的味觉信使,一枚藏着河州密码的饮食活化石。
河州包子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临夏古称河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是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南来北往的商队将中原的发酵技艺、西域的香料与本地的牛羊肉完美融合,创造了这种皮薄馅丰、口味独特的包子。因造型圆润如满月,褶纹细密似菊花,被当地人赋予"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至今仍是婚宴寿席的必备佳品。
地道的河州包子堪称面点艺术的精品。发酵恰到好处的面皮白嫩如雪,褶纹细密均匀,整整十八个褶子象征临夏八坊十三巷的悠久历史。蒸熟后皮薄如纸却韧而不破,隐约透出内里馅料的诱人色泽,宛如白玉笼翠,令人未食先醉。
河州包子的美味在于"皮薄、馅嫩、汤鲜、油香、味醇"五韵和谐。轻咬一口,先是面皮的麦香甘甜,继而滚烫的汤汁奔涌而出;细品馅料,羊肉的鲜醇与葱姜的辛香完美融合,花椒的麻香若隐若现;最后是胡麻油的醇厚余韵,让人忍不住连最后一口面皮都要蘸尽汤汁方觉圆满。
制作河州包子是一门传承百年的技艺。须选用河州本地的冬小麦粉,以传统老面发酵,面要揉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馅料讲究"肉七菜三"的黄金比例,羊肉要选羯羊后腿肉,手工剁馅保留肉纤维口感。最关键是打馅时要分次加入花椒水,顺时针搅打上劲,使肉馅吸饱汤汁。
现在的酵母发酵快,但那味道就是不对。包了四十年包子的马师傅说,只有老面慢发酵,才能发出面皮的灵魂。
在临夏,包子早已超越日常饮食,成为文化认同的象征。清晨,清真寺做完晨礼的穆斯林会顺路带回热腾腾的包子;午间,八坊人家的主妇们互相馈赠新蒸的包子以示邻里和睦;佳节喜庆时,家家户户都要蒸包子,白色的包子象征纯洁吉祥,寓意团圆美满。
出门在外,最想的就是这口。在兰州工作的临夏人马先生说,每次回家,母亲都会蒸好几笼包子让我带走,那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如今,河州包子已随着西北美食热潮走向更远的天地。西宁、兰州乃至西安都能见到"河州包子"的招牌。急速冷冻技术的成熟,让这份美味得以跨越千里。2022年,河州包子制作技艺被列入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少游客来到临夏,都要品尝地道河州包子,离开时不忘带上几盒冷冻包子。当地还创办了"河州包子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这种有着八百年历史的饮食文化。
晨光熹微,八坊十三巷渐渐苏醒。包子铺前排起长队,人们捧着刚出笼的包子,就着盖碗茶,开启新的一天。蒸汽氤氲中,马师傅手中的面团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一个个包子如白菊般在笼屉中绽放。
一枚包子,八百年河州情。它不仅是临夏人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活色生香见证。在这皮薄馅丰之中,蕴藏着河州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古城临夏最动人的烟火气息。